一、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道路交通安全指数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全力确保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分别达到4.06亿辆、4.92亿人,同比2012年分别增加1.6亿辆、2.27亿人,道路交通安全各项指数持续向好,重大以上交通事故起数从2012年的25起下降到2021年的4起,已连续33个月未发生特别重大交通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起数降幅达到59.3%。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提请国务院出台《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连续编制发布“十二五”“十三五”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即将发布“十四五”规划,1 系统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安全任务和重大工程。
二是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推动依法治理,建立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将醉酒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纳入刑法打击范围。
三是强化源头风险防控。推动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近70万公里危险道路得到治理。持续开展“两客一危一货”重点车辆隐患治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货车非法改装、超限超载治理。严管路面通行秩序,严查严处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
四是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健全“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农村交通管理机制,推进农村地区“两站两员”建设。实施公安交通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强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应用,推动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五是持续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推动设立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全面推广应用交管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交管12123”手机App,年均为驾驶人点对点提供安全预警、临界业务提示3.31亿条。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还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大量存在。下一步,全国公安机关将围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认真抓好夏季突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百日行动”,为群众出行创造更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醉驾入刑以来取得的成效
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酒驾醉驾的严厉整治态势,与检法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实现了酒驾醉驾治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从醉驾入刑11年的实践效果来看,酒驾醉驾治理是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成功实践。
一是酒驾醉驾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从不同角度看,比如,目前执法中每检查100辆车发现醉驾的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了70%以上。再比如,从群众酒后出行方式选择看,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选择代驾等方式出行,全国酒后代驾订单年均达到2亿笔。
二是酒驾醉驾导致的伤亡事故大量减少。醉驾入刑以来,全国机动车增长89%,驾驶人增长123%,但11年来全国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累计减少数万起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交通事故,避免了数万家庭因交通事故破碎、返贫,充分体现了醉驾入刑坚持生命至上的立法初衷。
三是“酒后禁驾”成为广泛社会共识。“酒后禁驾”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普遍认同和支持的文明准则和法治规则。从社会舆情调查情况看,人民群众充分肯定执法成效,普遍支持继续严厉整治酒驾醉驾。
四是“醉驾入刑”被誉为中国法治样板。酒驾醉驾治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唯一的标准,“像治理醉驾一样”治理其他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模式,为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
五是酒驾醉驾治理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酒驾醉驾行为严肃处理,成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法纪意识,对于整治“四风”等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良法善治,久久为功。酒驾醉驾具有反复性、顽固性、长期性,稍有放松就会反弹。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亲朋好友互相提醒,坚决抵制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
1 2022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全国道路安全交通规划。
(发言内容来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站,本文有删减,本文发表于《法治时代》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