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通讯员 宋沅霖) “欠了多少年钱到底什么时候还?”“亲戚之间,说了没钱,你还要逼我?”日前,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两家人因为欠款吵得不可开交,特邀的退休法官耐心调解,逐渐让“火热”的气氛“降温”。
近年来,榆阳法院充分发挥退休法官干警熟知法律法规、调解经验丰富的优势,特邀了一批退休法官,积极参与到诉源治理工作中。
当好调解“和事佬”
刘建军是一位有着30多年审判执行经验的老法官,退休后重新回到榆阳法院,投身诉源治理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调解工作与审判执行工作不同,但是每化解一个案件都会让我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亚于当初穿着法袍敲法槌时的那种感觉。”
去年,刚加入调解工作的李长鹏也有类似的感受,“当法官的时候我也会调解案件,调一遍两遍,调不成功我就直接按照法律条文判决了,现在成了一名特邀调解员,我首先改变自己的态度,一次调不成功调两次,两次不成功调三次,办公室调不了我就去老百姓家里,去产生纠纷的现场调解,最后看到双方握手言和,纠纷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提升能力“不松劲”
在调解中,要准确把握案件的法律依据,依法依规调解,才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多年的审判工作经验,使这些特别的调解员调解案件时更细致,也更加专业熟练。
从法官到调解员的身份转变,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更没有改变他们不断“充电”的学习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民调解实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调解员们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放着一些常用的法律书籍,用于日常学习和查询。“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纠纷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法律法规也不断在更新,虽然我年龄大了,但是作为调解员,还需要不断学习。”特邀调解员李树忠表示。
打通解纷“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群众矛盾纠纷得以从源头化解,榆阳法院组织特邀调解员积极协调多个社区,先后在金苑社区、榆康社区、兴中路社区等地建立调解点,加入社区微信群,对接网格员,通过上门接单、现场接单、网络接单等方式进行上门调解、议事调解、多元调解,打通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后一公里”。
“诉源治理,‘源’,顾名思义就是源头,在老百姓产生纠纷的第一时间将矛盾化解了,也可以走进社区,向老百姓宣传一些法律知识,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这就是作为一名退休法官能做的诉源治理工作。”特邀调解员梅中华对这项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
创新方法实现“短平快”
特邀调解员白吉恩和胡世佳,发挥团队力量,共同化解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今年以来,该团队已化解医疗纠纷80余起,涉及赔偿金额达40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到80%以上。
“我年纪大了,就把每一个案件分类记在本本上,贴好标签,这样就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了。”白吉恩说。工作中,白吉恩和胡世佳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在处理这一类医疗纠纷矛盾时,秉持“短平快”的工作原则,因为这一类纠纷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要第一时间到医院联系专家评鉴,在得到专业的评估结果后,一般三至五天就可以调解处理好矛盾。这样的调解工作方法可以大幅缩短矛盾争执的时间,节约了司法资源,也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供稿单位: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