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文 李岩 通讯员 刘丽丽)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深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定位主体责任、定位群众需求、定位宣传平台,将法治宣传与服务社区群众、帮助群众依法解决问题结合,积极开展社区普法工作,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社区普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定位责任,形成普法合力
一是夯实普法责任单位职责。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印发《市南区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活动实施办法》,夯实48个单位普法责任。建立“普法日历表”制度,要求各普法责任单位立足自身职能,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主动下社区开展普法活动,为群众提供综合性“普法+服务”,凝聚起全区普法合力。
二是强化社区普法队伍建设。社区“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是扎根基层的重要普法力量,青岛市市南区加强队伍建设,实现50个社区1名“法治带头人”、3名“法律明白人”全覆盖。组织开展“1名社区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为“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赋能。充分发挥社区普法主力军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普法活动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2024年已提供法律服务142次,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三是彰显律师普法担当。青岛市市南区律师资源丰富,律师群体具有专业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公益担当。青岛市市南区将律师公益普法队伍纳入“暖南普法团”,邀请律师做客“法润市南”直播间,为群众专业普法。聘请律师作为社区法律顾问,每周三下午在社区“坐班义诊”,面对面提供法律服务,并向居民公开联系方式,法律咨询电话“即接即答”。在部分社区探索推出“外卖点单式”普法,为有法律服务需求的居民设立微信“下单”通道,接单后社区法律顾问上门免费提供咨询,法律服务更暖心。
定位需求,提高普法精度
一是聚焦老年人群体,开展“银龄普法”活动。青岛市市南区关注老年人权益保护,将子女赡养、财产继承与老年人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普法重点,通过社区普法讲堂等形式专题解读,并提供点对点免费咨询,对符合条件的主动提供法律援助。针对老年人辨识能力弱、易遭受诈骗的特点,创作普法小品、普法情景剧等喜闻乐见的作品,吸引老年人参与。2024年以来,已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2次,切实增强老年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二是关爱未成年人群体,以法“护”未来。青岛市市南区用好校园“第一课堂”,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定制特色普法课程,常态化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拓展校外“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法治小剧场、普法手偶剧、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共同学法。建设儿童法治乐园、青少年法治文化沙龙等未成年人保护主题阵地6处,实现寓教于乐。
三是面向其他群体,“靶向”普法。青岛市市南区各普法责任单位落实“普法日历表”制度,以各类群体需求为导向,通过法律义诊、专题讲座等形式,面向消费者、残疾人、妇女、劳动者等服务对象精准普法,并对应打造主题法治文化阵地。2024年已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97次,建成退役军人保障普法一条街等主题法治文化阵地5处,有效扩大普法受众面。
定位平台,丰富普法内容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搭建普法平台。制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法治元素满市南”工程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升级全区法治文化阵地矩阵。2024年,全区计划新建法治文化阵地20余处,其中精品化阵地15处。优化“法润市南”普法直播间运行机制,为律所和职能部门搭建平台,实现普法直播的全参与、广覆盖,2024年计划开展普法直播30余场,涵盖未成年人保护、公司合规经营等11个主题,进一步提升普法效果。
二是关注社会热点,丰富普法主题。聚焦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消费陷阱等社会热点问题,持续开展系列主题普法活动。2024年已常态化开展志愿反诈进社区、防范非法集资“公益大讲堂”等活动31次,通过专题讲座、小品演绎、有奖问答等形式,普及社会热点问题背后的法律知识和应对办法等,群众法律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聚焦基层治理难点,精准普法内容。青岛市市南区将基层治理与普法工作有机融合,在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加大普法力度,针对消防安全、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难题开展精准普法9次。针对加装电梯、拆除违建等居民矛盾纠纷易发领域,在化解矛盾过程中把脉问题根源“对症”普法,让群众理解配合基层治理工作,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下一步,青岛市市南区将继续深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以“普法日历表”制度为抓手,凝聚普法力量,精准普法内容,以阵地建设丰富群众视野,以创新精神满足群众普法需求,让社区普法工作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滋润百姓心田。(来源:青岛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