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刀尖舞者”
记福建建新医院外科教导员、治疗组长林镛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4-08-30 来源:法治时代网

陈春华 常桂花


对于福建建新医院外科教导员、治疗组长林镛来说,答案是无悔的选择和坚定的热爱。

林镛,在福建建新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近三十年,这期间,他救治过无数病例,也见证过无数医护民警坚守的故事,“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拯救身心是我的义务。”他始终践行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以纯粹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展现了一名新时代监狱医务民警的风采。

“外科是行医治病的一把‘刀’,看到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病痛得到缓解,这是我成为一名医生的原因,也是我作为医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林镛说道。

每日外披白大褂,内着“藏蓝底色”,林镛的脚步遍布医院的每个角落,把脉听诊、穿针引线、伏案开方……他用仁爱博大之心,认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病犯,“每一条生命都应该被尊重,他们虽是罪犯但也有生命健康权,我不仅是医者,还是一位警察,双重身份、双重责任,治病‘救心’义不容辞。”


投入到外科学习中的林镛


外科,一个不容易涉足的专业领域,它需要医学生花长时间独立学习、思考,这也就要求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到外科的学习中。建新医院有别于其他社会医院,因其特殊性,治疗经验无法照搬,林镛从未停止学习,他根据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完善科室医护职责、诊治流程;与三甲医院交流学习时,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将其运用到监狱医疗实践中;当医院引进微创手术新设备时,主动与同事们共同研究学习新技术在临床使用;多学科专家进监会诊,虚心求教,扎实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我们不能停止脚步。”从最初的一名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科室带头人,正是林镛对医学虚心求知的态度,带领着外科整体治愈率、好转率明显提升。

在建新医院收治了许多“急难险重”的病犯,“罪犯”和“病患”的双重身份使他们的脆弱程度超乎想象,敏感、多疑、暴躁、对生活不抱希望,这也给医护民警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他们抵触治疗是常有的事情,活下去的希望、病痛的折磨,反复撕扯着他们的内心,一时想不开就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林镛回忆起自己参与的抢救,惊险万分的不在少数,给他留下印象最深是近期病犯陈某的病危。


工作中的林镛


事发当时正是林镛值班,一声急促的呼喊声打断了他手头上的工作,“林教、林教,陈某突然面色发紫,像是呼吸道堵塞。”年轻医生第一次接触到病犯病危有些手足无措,“别慌,观察患者呼吸,准备气管切开做插管术。”事发突然,林镛猛然意识到,                        当下的条件并不是做插管的有利环境,看到身旁粗注射针,想起教科书上的急救法——环甲膜穿刺术,“我也是第一次实践,但当时情况紧急,我们不能犹豫,救人要紧。”于是,他与年轻民警相互配合进行急救,当看到陈某有呼吸现象时,才松了口气,并马上将其送到手术室做气管插管手术。事后,林镛带着徒弟进行复盘操作要点,后续也配合着管教民警对陈某进行“心灵拯救”。

“每一次急救都是对年轻医生的一次考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林镛说道。从医之路如同漫漫长河,医者需要自己淌水前往目的地,年轻医者在“湍流的河水”中,有时难免会被“河底的石子”绊住脚步。多年来,林镛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心肺复苏、剖腹探查、内镜治疗……年轻医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掌握了各类急救技术,一批又一批临床骨干医生在他的培养下,在一线医疗岗位上扎根成长。近年来,外科团队也在支部班子带领下,诊治能力不断增强,收治机制更加完善,切实为监管医疗安全持续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练习书法成为林镛日常生活的放松模式。“我喜欢书法,擅长写篆书、隶书和楷书。”林镛不忘自己的这份热爱,每一撇、每一捺,都凝聚了他的情感与思考。行云流水的行书,刚劲有力的楷书,鬼斧神工的篆书,他都游刃有余,笔下生花,“对我而言,书法不仅是一种兴趣,也会让我更加耐心,在临床作业时沉着稳重,细腻周密。”他笑着说道。平日里,林镛还喜欢养一些花草,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

林镛是无数监狱医护民警的缩影,他们无数次穿越“生命禁区”,起舞于刀尖之上,与死神抢夺生命,以无私的奉献和精湛的医术,为病痛中的罪犯点亮希望之光,促使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无影灯下,他们是精准的艺术家;病床前,他们是温暖的倾听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供稿单位:福建监狱管理局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凯伦)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