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琴 曾梓奇
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年轻人,到边疆来安家……
《送你一束沙枣花》创作于1964年,歌颂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绿化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豪迈情怀。60年代中期,10万上海、武汉、北京支边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进疆参加兵团开发建设的。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垦区公安局库尔楚派出所,有一个叫孙晨的民警,平日里经常哼唱这首歌儿。
“小孙啊,这首歌儿可有年头了,你这年纪轻轻地还喜欢这首歌儿呢?”“那当然了,这首歌儿是我选择扎根兵团的一个动力,我真的很幸运能够在兵团工作,成为兵团公安的一员,扎根边疆是我做得最光荣的选择。”
来自山东的90后青年民警孙晨,选择跨越山海来到边疆,扎根在兵团,是因为受到了“兵团精神”的鼓舞。
2019年夏天,刚刚过完22周岁生日的他,同时也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季”,都说毕业即“失业”,和身边的同学们一样,他也每日四处奔波面试,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努力着。在这期间,孙晨偶然了解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是便开始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逐渐被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在了解了当年山东女兵到兵团的故事,来自革命老区的这名青年,心中的那一团火被点燃了。
于是,他怀揣着对边疆的无限憧憬和对国家的满腔热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托云牧场的旅途。在那里,他成为一名守边辅警,肩负起了守边的重任。
第三师托云牧场边境管段位于海拔3800米的高寒地区,常年积雪刮风,风力可以达到7-10级,条件极为艰苦。在这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电力供应全靠一块小小的太阳能板。由于降雪频繁,物资车时常被困山下,生活物资匮乏,所以每次上山他都要背上一大包馕,面对这样的环境,一向乐观的他经常笑称:“环境再苦,能有当年的前辈们经历的苦吗?再说了,来到这里,我才知道“馕”真是个好东西,干了耐存,饿了直接泡点水就能吃,遇到紧急情况还能拿出来当武器呢!”
正是这份幽默与坚韧,成为他在那段守边岁月中不断成长进步的丰富“精神养分”。
都说山东是“考公大省”,大多数山东人都以“考公”为己任,孙晨也并不例外。2021年7月,经过自己的努力,孙晨成功“上岸”,考上兵团第二师38团的公务员,离开了自己坚守2年的托运牧场,辗转从高原又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然而,命运却总考验着这个积极向上的青年。2022年8月,孙晨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远在山东老家的父亲身患癌症,已经被紧急送往医院。得知消息的他赶紧向单位请假,回家的机票都定好了,却因父亲的一通电话而取消了返乡的行程。
“别回来,我没事儿,你在那边奋斗,我在病床上也在战斗。我把你交给了国家,你就要好好工作,做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事。我的病做做化疗就没事了,你不要担心。男子汉,要有出息!”
那段时间,每当夜深人静时,这个一米八的壮小伙总会在与父亲的通话中泪流满面,一边牵挂着父亲的病情,一边牢记父亲的嘱咐认真工作,他的身心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从体重骤减15公斤就看得出来。好在他和父亲都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当父亲抗癌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已经很久没有笑过的小伙子,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2024年7月,孙晨再次通过遴选来到了第二师库尔勒垦区公安局库尔楚派出所,成为一名内勤民警。新岗位、新业务,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业务知识的欠缺,他选择了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为了弄懂业务系统而学习到深夜,办公室就成了他第二个“家”。
“孙晨这个小伙子真的挺拼的,派出所的内勤工作看着简单,其实也是很复杂的,他天天四处‘取经’,这么一个门外汉很快就上手了,进步非常快。特别是为了弄懂各种专业词汇和法规制度,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跟着下社区,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职工群众也很认可他。”提到孙晨时,派出所的同志们都对他身上那一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赞不绝口。
从齐鲁大地到帕米尔高原,又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再到天山南麓,孙晨的脚步跨越了祖国的大半个版图,踏遍了南疆大地,身份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他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沉淀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他在二师公安队伍扎下根来,常常感慨道:“虽然我很年轻,但是我经历了很多,所以跟很多同龄人比起来,积累了更多,如果把我的命运和人民公安这支光荣队伍的不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想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正是千千万万朵后浪不断翻涌,才推动着人民公安队伍这支巨轮不断前行,劈波斩浪,为祖国和人民护航。”
孙晨的故事,是兵团成立70周年以来一代代无数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青年人的缩影,更是镌刻在人民公安队伍成立以来,一代代前赴后继的青年民警的历史篇章上的一页,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虽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不见得被所有人熟知,但如那一束束沙枣花般,看似不起眼却散发着迷人的芬芳,默默地为保障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来源:兵团公安局)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