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创新涉企行政复议审理规范化模式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法治为民实效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4-12-13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 (李岩)近年来,青岛市行政复议机关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切实将“为民排忧、助企纾困”贯穿于行政复议工作全过程,创新制定《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办法》,联合市发改委等4部门积极开展复议“入园区进企业”活动,打造涉企复议审理规范化新模式,推进行政复议维护企业权益的渠道更畅通、履职更公正、监督更有力。2024年以来,青岛市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5700余件,其中涉企案件400余件,1/3的案件在复议阶段实现“案结事了”,为多家企业避免重大经济损失。1起涉企案件获评山东省行政复议优秀法律文书。


“一突出”夯实复议稳企护商“基础关”

突出抓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贯彻实施,落实“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发挥头雁效应掀起学习热潮,邀请司法部领导来青为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讲授复议法,10个区市实现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讲法全覆盖。举办全市复议工作培训班,到多部门开展复议授课30余场,对行政协议、限制竞争等新类型涉企行政争议审理及化解工作集中脱产培训。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共同发布贯彻落实新修订行政复议法的通知,部署人员力量、后勤保障等具体举措,全市同步加强复议业务用房建设,配齐配强行政复议办案人员,赋能蓄力实现复议惠企便民高质量发展。


“五措施”严把涉企案件审理“质量关”

一是能动服务,申请更加便捷。与市发改委等4部门联合举办行政复议“入园区进企业”活动,在26家“小巨人”“专精特新”等企业建立复议惠企联系点,在基层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复议助企服务点,选聘涉企复议监督员,把行政复议送到企业“家门口”;参与惠企法律服务团,开展“法企面对面”集中座谈10余次,进企业复议宣讲20余场,发放复议宣传手册2300余份,10期复议专题普法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切实提升企业对行政复议的知晓度和首选率,涉企复议案件同比增长30%。二是繁简分流,办案更加高效。树立“企业有所需,复议有所为”的目标理念,全省首个制定《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办法》,综合运用“壮大团队+听证前置+实地调查+专家咨询+集体讨论”五步法,审理多起涉案金额过亿的疑难复杂案件,在企业讼累上做减法、在服务成效上做乘法;采取缩短受理和审理期限等便企利企方式,对工伤认定等涉企案件推进简案快办,审理平均提速20%。三是以听促解,审理更加公开。涉企行政复议从“书面审理”到“开门办案”转变,保障企业诉求表达,通过面对面、互联网、电话沟通等方式,普通程序审理复议案件听取企业意见100%;针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开展听证30余场。率先出台《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行政复议听证工作规则》,细化负责人参加听证程序,复议听证工作入选全省“三化”案例汇编。邀请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参加“复议开放日”、现场观摩听证等活动,“零距离”感受复议程序,提升企业的参与度、认同感。四是实地调查,事实更加清晰。加大实地调查力度,进企业、下车间20余次,走进现场、理清细节、剖析问题,推进复议审理走深走实。在办理某企业复议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案件中,复议机关多次开展实地调查,在查清企业的违法行为尚属首次,危害后果轻微且已经采取整改补救措施的情况下,依法适用“首违不罚”规定,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五是外脑赋能,研判更加专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60余人次参与专家咨询,为金融监管、特许经营等领域案件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智慧支撑。创新“复议听证+专家咨询”新模式,专家旁听复议听证,有利于专家全面了解案情、把握案件焦点问题,为专家客观公正发表咨询意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结合”筑牢涉企复议纠纷“化解关”

一是有效结合人民调解。常态化邀请调解和解委员会委员参与涉企案件争议化解,利用调解员的行业优势和中立立场,更好促进调解和解实现。某企业就行政机关强拆房屋行为与行政机关达成和解协议,因和解协议约定款项被拖延履行申请复议,复议机关经调解和解,促使双方就未支付款项达成补充分期付款协议,推动政府守信践诺。二是有效结合行政调解。强化部门联动,针对多发的生态环境处罚、企业工伤社保、食药安全监管等涉企案件领域,与相关部门召开行政争议研判化解会议70余次,加大涉企行政行为复查复核、自我纠错力度,形成“一方受理、多方参与”地化解合力。在办理2起企业复议行政机关收回闲置土地案中,复议机关经调查取证、听证审理、调解和解,促成政企新约达成,实现了加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树立政府法治营商环境形象的“三赢”效果。三是有效结合司法调解。会同市中级法院设立审前和解中心,印发《行政争议案件审前和解工作办法》及《工作规则》,与铁路运输法院会签《关于加强府院联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实施意见》,会同市检察院印发《检察机关推动行政争议在行政复议阶段实质性化解办法》。在办理多起企业对生态环境处罚提出复议的案件中,邀请检察机关及复议咨询委员会专家共同调解,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释法说理,被罚企业认错认罚主动缴清罚款,并整改生态违法行为,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创新”提升复议惠企利企“成效关”

一是创新撤回处罚决定提示制度,做好动态监督。对行政机关在涉企行政处罚决定被纠错后,未及时撤销网上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的情况,发出《撤回行政处罚决定信息网上公开提示函》,防止影响企业信用、上市融资等。某集团在拟发行基础设施公募基金期间受到行政处罚导致发行停滞,复议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复议调解书,并发出《提示函》提示行政机关及时更改网上公开的处罚信息,为企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创新纠错决定回访办法,做好跟踪问效。制定《行政复议纠错决定履行情况回访规定》,对经复议纠错后撤销行政处罚的申请企业开展回访调研,发放涉企行政复议纠错决定履行监督卡,了解企业在撤销处罚后恢复经营情况、不当处罚对企业的影响是否消除等,收集企业对行政复议及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三是优选涉企复议典型案例,做好指导示范。精选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普适性的涉企案例,编印《行政复议典型案例汇编》《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手册》,发布行政复议惠企护航营商环境实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涉企复议审理提供类案指导,对涉企行政执法提供合理化建议。涉企复议研究成果获中国法学会第三十五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二等奖。四是创新分析通报制度,做好预警预防。定期通报全市行政复议工作情况,统计分析涉企复议案件特点,对办案中发现的涉企执法共性问题,及时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围绕企业管理共性问题,指导企业合法经营,做法入选山东省民营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典型事例、山东省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来源:青岛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王凯伦)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