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化解+减诉快处”构建宁都道交纠纷处理新模式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4-12-18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 (通讯员 陈连保)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法院道交法庭自2018年12月7日挂牌成立以来,不断摸索开拓创新,以“诉前化解+诉中快处”为发力点,在源头化解、便民诉讼、理赔直付、医疗快付、社会基金循环使用机制、交通安全宣传等方面敢为人先,积极延伸审判职能,率先在赣州市打造出让群众“省心+放心+暖心+安心+上心”的“五心”法庭。


背景动因

宁都县车辆保有量达19.8万余辆 ,驾驶员21.6万余人,该县每年发生大小交通事故超过11000起,其中5%~6%的事故矛盾尖锐。面对这一社会现象,宁都县道交法庭主动靠前,对不同部门和人群走访摸排后,认真思考厘清往年矛盾根源症结所在。通过在宁都事故处理中队就近办公、第一时间介入指导事故纠纷化解的方式,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讼之前。同时,针对群众关注的理赔麻烦、要钱救命等呼声,“宁都道交庭审规范”“理赔直付”“医疗快付”等便民服务创新措施不断推出。采取事故现场审判、专题讲座等形式,拓展拓深为民办案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引导正面调处、源头化解,让群众省心

宁都道交法庭努力延伸审判职能,实行事故调处无缝对接,固定调解人员,形成了“交警+保险+社会民间力量”的多元调解模式,道交法庭工作人员随时就近参与指导事故纠纷调处,及时疏导矛盾隐患,并发挥定纷止争的“指挥棒”作用。对事故当事人的争诉疑难,结合宁都社会客观实际及当地风俗,进行法理释明和评析,对双方矛盾激烈的,则给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待情绪冷静后再行组织亲友、乡村干部共同参与调处。

近6年来,经道交法庭参与或指导诉前调处成功的事故纠纷7670件,占6年事故纠纷的13%,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1771件,占6年事故纠纷的3%~4%。此外,经道交法庭处理的事故纠纷,没有一起再次引发闹访缠访上访等事件。

日常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加强与交警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对外统一口径,对内统一标准适用的良好氛围,逾85%的事故纠纷经宁都交警部门成功调处,以个案引导类案调解,起到类案同调效果,避免当事人在法院、保险与交警部门三头跑,最大限度减少调解成本,对存疑纠纷,就近咨询问明白。近6年来,接受当事人纠纷疑难咨询6038人次,及时正确疏导,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


规范诉讼流程、直接明白,让群众放心

由于近85%的交通事故发生在农村或偏远山区,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往往陷入不知如何处理的困境。

对此,宁都道交法庭在分析以前事故纠纷证据材料多而乱、庭审耗时长的局面后,摸索制定了《宁都道交庭审规范》,对民事诉状新格式、赔偿清单新要求、证据目录新顺序、理赔思路新举措等,均做出明确详细阐述且依次“对号入座”,该电子版已在江西省律师界、法律工作者界、广大市民广为流传适用。同时,在赣州市率先采取表格化裁判,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道交纠纷明确证据取舍、赔偿标准、疑难论证等,真正做到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目前,99%以上的裁判文书均采用表格化,真正让群众知道怎样打官司,各环节都明白,全过程都放心。

此外,公布救助解答电话,耐心客观理智地回答事故受害人的求助咨询,拉近法官与社会公众距离、增加互信,为以后案件处理创造了先行条件。


创新“医疗快付”,解急难愁盼,让群众暖心

对于伤重患者,医疗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家属很难筹足。而由受害人家属或车主向保险公司请求多垫付,承保公司尤其是外地承保公司总是借故推诿,或手续繁多较难办理。出现类似情况,受害人往往陷入干着急,面临欠费停医的困境,重则危及生命。

对此,宁都道交法庭从解决受害人“急难愁盼”出发,创新“医疗快付”新机制,为挽救生命争抢时间。道交法庭就相关问题多次到各保险公司、医院等机构调研沟通,广泛征求交警部门及广大市民、司机朋友的意见心声,理顺“医疗快付”途径、要点、方式、卡点等。该机制实行3年多来,帮助11名受害人赢得最佳抢救时机,31位重伤情患者获得急需医疗费391.2万元。

相较以前,急需医疗费用的受害人只有选择先予执行,耗时耗精力。在过程中,对于承包公司一方而言,法院依法裁定先予执行,承保公司内网上会显示执行痕迹,影响到承保公司的绩效考核,承保公司不高兴;从受害人一方来说,受害人因受伤而又拿不到急需支付的医疗费干着急。

面对这一救助的“空白地带”,宁都法院道交法庭敢为人先、改革创新,创新“宁都法院付款通知书”。由于宁都道交法庭已与各保险公司建立良好的互信协作机制,在医疗快付实施中,受害人只需向法院提供身份证、事故认定书、医疗费发票,由法院把关核算,保险公司只需凭付款通知书载明的户名、账号、金额,便将医疗费汇付至指定账户上,到账专款专用。“宁都法院付款通知书”的创新做法,获得赣州市法院一致认可推广使用。


践行“理赔直付”,快捷高效,让群众安心

以前,保险公司的理赔款汇入法院执行账户,当事人办理领款事宜需签名、领支票、银行汇付等,往返跑几次,耗时麻烦。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宁都道交法庭直接使用宁都法院令状式“付款通知书”用于支付理赔款,不需再办理任何理赔手续,快捷方便。

现已升级到裁判文书最后一页中的附注“温馨提示”,载明了收款姓名、账号、开户行,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等(方便汇付款项时确认),对于死亡案、未成年人案,在庭审时法庭会核实受害人赔偿款支付方式的真实性,并指导填写汇款声明,当事人在裁判文书生效后的15天左右,就能“在家不跑腿”通过手机短信提醒轻松拿到理赔款,大幅缩短理赔款到账时间,此举在赣州市法院得到推广。

近6年来,宁都县道交法庭所审结案件的1771案件中,有98.87%的理赔款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同时,对判决后赔偿金额双方持有异议、双方再次协商处理,宁都法院付款通知书通过再次签名确认赔偿数额的方式通知保险公司支付,对减少上诉,减少矛盾上交能起到中介化解桥梁作用。


强化培训宣传,筑牢安全意识,让群众上心

宁都道交法庭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取得审判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故,如“脱保赔付”“借用赔付”等鲜活案例,在公众媒体多次播放,引导提醒群众出行安全;对事故频发高发路段实行事故现场巡回审判;对于残疾特困人员,实行家门口巡回审判,用一案教育当地群众一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面对乡村司法服务人员业务生疏、水平各异等客观因素,如何把调解适用的赔偿标准、计算方法、调解技巧等延伸到各乡镇村组?对此,6年来,宁都道交法庭组织该县24个乡镇、村居综治工作人员、法律服务所执业人员,开展了专业道交法律法规培训7场次;到宁都县委政法委、县交警大队、县交通局、驾校等机关以案释法专题讲座11场次。

宁都县道交法庭结合发生在身边的“活案例”进行交通宣教。近6年来,宁都法院道交法庭摸索出的先进做法、处理的典型事例在国家、省、市、县级媒体宣传报道35篇,由宁都县道交庭陈连保编写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指南》一书广受欢迎。该书中的“道交20问”被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转载推送。2021年11月12日,“停车惹来十级伤残”等电视直播节目,在宁都领丰科技事故现场直播,350多万网友同步观看直播,上万网友纷纷留言讨论互动。


谋定思变、巧干+实干,践行“又快又好+温馨”的司法服务理念

宁都法院在打造“五心”道交法庭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并完善了《宁都县人民法院宁都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送达地址(送达方式)确认书》,解决事故处理“躲猫猫”找不到人拒赔现象,完善了诉前协助受害人完成精神病、参与度鉴定等复杂鉴定事宜,使当事人不再揪心烦心。

针对交通事故受害人面广人多、抢救费高等特点,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结合宁都客观实际,到宁都交警、财政、医院等部门沟通协调卡口难点,2022年摸索创建出“社会救助资金循环使用机制”,让更多的受害人都能及时得到社会基金救助,感受到社会温暖。同时,又推动社会救助资金回流“社会救助基金池”,帮助后来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年来,已有29名受害人获得社会救助基金48万余元。

针对宁都县道交庭近6年判决或调处的9441件事故纠纷,宁都县道交庭陈连保正在进行系统总结梳理,提炼分析疑难要点、解决方法及实践操作,正在撰写《道交司法实践及操作》一书,努力引领宁都道交纠纷处理进入群策群力、共抓共治新格局。

实践已然证明,宁都县道交法庭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所采取的化解方法、便民措施以及展现出的司法服务水平,以真心热心为民排忧解困的情怀,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创新为群众打造了 “省心、放心、暖心、安心、上心” 的 “五心” 法庭,在道交纠纷处理领域树立了标杆。接下来,宁都县道交法庭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和为民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完善道交纠纷处理机制,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供稿单位:宁都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王凯伦)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