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我是委员”集体采访活动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1-13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高铭)1月12日上午11点,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我是委员”集体采访活动。黄绵松、相均泳、禹学垠、王传利、刘宁、芮玉奎 、何银萍、王喆、娜木拉、郎晓雷、马志刚11位委员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联系群众履职为民”“画好最大同心圆”三个主题回答媒体提问,活动由新闻发言人钱卫主持。


“我是委员”集体采访活动现场


环境资源界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表示,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环保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这与他所从事智慧环保领域恰好相符,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倍感振奋和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结合专业优势,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信心和力量。

2024年,黄绵松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5项,座谈讨论发言14次,开展“两会”精神宣讲10余场,创新开展服务为民活动6次,发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署名文章4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黄绵松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政协委员,他将始终牢记人民政协的政治责任,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民进界政协委员、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总经济师相均泳认为,学习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既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也是政协委员职责所系。要做到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用真理的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不断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一要“心中有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照耀京华大地。二要“干事有为”,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履职实践。三要“脚下有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到群众心坎上。

相均泳表示,政协委员,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未来,他将继续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特邀界政协委员、大兴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禹学垠分享了作为基层政协工作者,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的宝贵经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市政协对各区好的做法进行了整合提升,推出建设“京华议事厅”协商平台,探索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新路径,他借助“京华议事厅”,把政协委员动员起来,对平原地区民宿发展问题进行把脉问诊。特邀了相关领域的市、区政协委员,业内专家和相关委办局组成调研组,近两个月的时间,4次到乡村民宿和相关点位调研,跟民宿主、村干部、属地政府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地进行面对面交流,组织了一场协商活动,效果超出预期。这种互动式、开放式、略带松弛感的协商氛围,把大家的议事热情给激发出来了,形成很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禹学垠认为,理论创新基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创新。“京华议事厅”这种模式既能解决基层和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又能拉近委员和群众的距离,让大家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为基层政协更好地服务人民、开展工作开辟了新路径,也是宣传党的政策的一个好阵地。今后,他将在市政协指导下,依托“京华议事厅”聚政协精英、解百姓难事,把协商平台搭建到基层,把“智囊团”送到百姓家门口,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无党派人士界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王传利分享了他“在宣讲中学习,在学习中宣讲”过程中的深刻感悟。在参观访问革命圣地延安期间,在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凤凰山窑洞里,他感受到党的理论创新活力,真切地感受到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中央党校、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直观地感受了坚守信仰的共产党人在物资匮乏之时激情洋溢的奋斗场景,在张思德牺牲处,直观感悟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的伟大号召。

两年来,王传利受邀到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党政机关、首都高校、央企国企等企事业单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60余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北京观察》等报刊上发表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文章28篇,撰写专著2部,面向香港高级公务员、优秀青年代表数百人,集中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共计8次,并在国外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向世界宣讲新时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解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在何处,解释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王传利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政协委员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独特优势,更加积极地推动学习宣讲活动下基层,与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书写奋进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新篇章。

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房山区人民法院河北人民法庭庭长,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刘宁在其政协履职与本职工作中会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守护,不仅是对正义的彰显,更是对人心的托举。2023年,她提出《关于落实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建议》,提出要在民事案件中加强对妇女儿童的心理疏导,落实普法责任制,实现精准普法。提案提出当年,按照区教委的工作部署,房山法院少年家事庭走进辖区26所中小学,开展普法宣传活动43次,普法活动线上线下受众累计15.2万人;组织模拟法庭7次,10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法院进行沉浸式法治体验。

刘宁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以一名政协委员的视角去审视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倾听民意,也会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建设心中更美、更好的北京,为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建言献策。

农业界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芮玉奎表示,调查研究是政协委员的基本功,也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前提。

过去的一年,芮玉奎参加了到浙江、贵州、山东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区、怀柔、延庆、通州、朝阳、门头沟和海淀的十几次调研、考察活动,提交各类社情民意信息130余篇。其中主要集中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环境污染、盐碱地质量、作物高产优质、食品安全、农业科技卡脖子问题、乡村振兴等与农业产业和乡村治理有关的问题。其中3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协《诤友》刊载,为中国农业大学创新港在2024年内的开工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小院其实就是芮玉奎作为农业科研人员调研的重要平台,通过入驻科技小院了解当地的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了解农村、农民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也真正了解了农业科技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芮玉奎表示,作为委员,他来自农村,又从事了自己喜欢热爱的农业科研工作,也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政协委员的平台,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乡村振兴继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医药卫生界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何银萍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始终身体力行。过去一年,何银萍参加政协履职百余次,不仅跟随市政协多次前往偏远地区义诊,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免费的中医诊疗服务和健康咨询。

作为市政协非遗传承委员工作室的召集人,何银萍积极牵线搭桥,开展界别群众与对外交流,促进非遗文化的交流传播。同时,身为海淀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和海淀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何银萍借助平台组织线上线下千余场女性健康科普讲座,开展了四届“中关村她力量”论坛。走访创业企业,分享经验、提供就业指导,还为女大学生打造实习基地,助力学子开启职业路。聚焦妇女热点难点,多次参与协商座谈。到对口帮扶内蒙古、对口协作丹江口等地区,为当地女性分享健康与创业知识,同时何银萍特别关注残障人士群体,并专门设立了残障人士康复调理屋,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传递温暖,送去关怀。

围绕着中医药文化领域以及市民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何银萍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提案》与《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何银萍表示,将坚守初心,凭借非遗中医的专业特长,持续深入基层,倾听民众声音,将他们的期望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提案与建议。

民盟界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体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喆认为,作为一名首都政协委员,“国之大者”要铭记于心,民之关切更要实践于行。“老老人”和“小小孩”的问题,既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又是不易解决的难事,针对此问题,王喆提交了《关于加强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助力养老送餐的提案》,受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以及水碓子社区试点推行的“平台+社区”的数字化助老服务模式启发,王喆提出了完善三级养老助餐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功能的建议,呼吁在更多街道、社区探索建立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商家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个人付一点”,让为老服务既“暖胃”又“暖心”。相关建议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采纳,专门召开了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会,加快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这次上会,王喆准备提交相关提案,围绕“发挥人工智能第一城技术资源优势,提升助老服务能力能级”提出建议,包括进一步摸排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编制需求清单,引导科技创新产品解决方案。

王喆表示,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每一位政协委员的应有情怀。作为一名发改战线、民盟界别的委员,将继续秉持“服务为民”理念,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从大处着想、从小处着手,用心用情办好办实居民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

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娜木拉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强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近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娜木拉提案并发起组建了“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活动”成立了全国首个“京港澳青少年交响乐团”,为京、港、澳三地青少年搭建音乐艺术交流平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活动,157所学校学生参与,达到万人关注,千人参与,百人乐团,活动由京港澳三地已经扩展到京港澳台内蒙古五地。2017年,持续打造“北京民族团结日音乐会”品牌。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娜木拉带领团队创作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系列交响作品《融合之光——草原篇》,2023年在民族文化宫剧院首演,出版了唱片作为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强国复兴新征程——党的二十大主题优秀原创音乐精品集》成功入选中央宣传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

娜木拉表示,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她将牢记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探索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农业界政协委员、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郎晓雷认为,在对外交往中,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携手海内外华人华侨,用中国故事凝聚人心,用中国声音汇聚力量,共同画好“最大同心圆”。

郎晓雷提交的关于《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条文修改意见,建议北京市应积极参与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仲裁规则制定,推动北京市外商投资立法与国际接轨。在中国农业国际经贸合作论坛,郎晓雷做了“推动贸易便利化,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交流发言,结合国内外调研,提交了“推动露营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北京乡村振兴”政协提案,推动了北京市露营产业发展。作为民革北京市祖统委副主任,郎晓雷提交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促进京台融合发展》政协提案,建议通过加强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民心相通,通过讲好大陆故事,增进两岸命运共同体认知,进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去年,郎晓雷带领中国青年企业家代表团出访,开展“一带一路万里行”活动,促进青年企业家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构建世界青年命运共同体。

郎晓雷表示,当前中国正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作用,不忘初心,履职尽责,携手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画好最大同心圆,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

特邀界政协委员、高通资本集团董事长马志刚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不仅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更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的成功典范。

在履职过程中,马志刚特别关注如何推动京澳间的资源联动与优势互补。在任期内,马志刚参与了数十次专题调研和协商会议,围绕青年就业、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等重点议题提交了多份提案和报告,其中包括《关于进一步推动港澳青年参与冬奥会实习》的提案。这一建议得到了北京市政协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评为优秀提案。在经贸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中,马志刚见证了京澳两地通过“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在促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以及青年培养过程中,马志刚始终将凝聚共识、画好同心圆作为指导原则。

马志刚表示,未来,期待更多港澳同胞主动融入国家发展进程,为两地共赢贡献力量。两地的融合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他将继续通过履职,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源:北京市政协)


(责任编辑:王凯伦)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