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 (通讯员 明·思琴)“从深冬到初春,这场四千公里外的法治关怀让我重拾对新疆旅游的信心。”3月5日,在新疆伊宁市萨依布依街道“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安徽游客耿女士紧握调解协议书感慨万千。一场因民宿院内积雪引发的意外伤害赔偿纠纷,历经文旅部门调解未果后,最终在伊宁市萨依布依街道“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圆满化解。该案例不仅展现了边疆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更为伊犁河谷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注入法治温情。
冰雪意外引发跨省争议。2023年12月12日,游客耿女士在伊宁市某青年旅社院内因台阶积雪滑倒导致骨折。双方就责任认定产生分歧:民宿经营者认为“自然积雪属不可抗力”,游客主张“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在文旅部门多次调解未果的情况下,案件于2024年3月5日移交至萨依布依街道矛盾调处中心。
法治思维破解行业难题。伊宁市司法局派驻中心专职调解员罗刚采取“三步工作法”推动矛盾化解:一是法律释义,依据《民法典》第1198条阐释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二是证据佐证,通过制作现场调解笔录固定服务环境客观状态,结合当事人陈述及证人证言还原事实经过;三是换位调解,将法律条款转化为生活场景进行说理。通过构建“现场复原+多方印证+类案参照”多维调解模式,有效破除“行业惯例”争议。
末梢治理提升服务质效。调解过程中,专职调解员罗刚精准把握争议焦点:一方面向经营者指出“已作口头提醒但未设置物理防滑标识”的安全保障义务履行瑕疵,依据《民法典》第1198条阐明经营场所应通过显著标识、物理防护等综合措施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另一方面向游客释明“误工费索赔需以实际收入证明及医疗误工证明为计算依据”的法定标准。经过2小时专业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经营者现场支付3000元赔偿金,并承诺增设防护设施。该案从受理到办结仅用时2小时,实现矛盾纠纷“当日接、当日调、当日结”。
调解现场
法治护航文旅产业发展。“从‘结案了事’到‘事了心暖’,这是我们给伊宁旅游法治建设交出的新答卷。”伊宁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李江平介绍道。为应对旅游市场井喷式增长带来的治理挑战,伊宁市司法局将持续深化“前端风险预警、中端多元解纷、后端跟踪问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确保矛盾纠纷化解既有法治速度更显城市温度。
随着新疆伊犁春季旅游热潮来临,伊宁市正以“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擦亮“伊宁·伊起调”品牌,这场“网红”纠纷的圆满解决,将“矛盾终点站”转化为“服务新起点”,让“诗与远方”在法治护航下行稳致远。(来源:伊宁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