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接地气”“回应关切”,代表委员用这些词语,表达对最高法工作报告的肯定。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报告中,民事审判工作成为一大亮点,充分彰显了人民法院通过扎实办好民事案件,强化民生司法保障及服务发展大局方面的卓越成效。
司法为民,在一件件民生案件办理中。民事纠纷体量最大,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一个个具体案件,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实期盼。如何让每一个民事裁判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考验着每一个民事法官。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让辛勤付出者劳有所得,到筑牢消费安全防线,使大家能够放心消费;从住房、医疗、出行等民生领域纠纷的妥善化解,到对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权益的重点关注,民事法官始终将民生冷暖放在心间。报告中“点名”的“楼上住户厨房改厕所案”等民事“小案件”诠释出“大道理”,展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生动司法实践,让公平正义的清流润泽人心,夯实了社会和谐的基石,展现了民事法官在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中的担当作为。
司法为民,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中。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民群众的需求越发多元,各类市场主体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相关矛盾纠纷以不同的“样貌”涌入法院,信息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样态,让民事审判也日益见“新”。民事法官不断适应变化,跟进了解前沿技术,通过一个个“首案”明确规则,指引市场行为,保护创新,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例如,在涉科技探索的无标准可参照的房屋建造中发生纠纷,认定探索风险共同负担,鼓励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审理一个到治理一片,司法建议是“抓前端、治未病”的有力抓手。过去一年,人民法院针对民事案件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推动解决一批源头性、普遍性问题,有力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如最高法工作报告所提,福建法院针对700余起电子收费合同纠纷,以判决和诉讼调解明规则,指导行政机关诉前成功调解305起,其余由代理商自行妥善化解。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期望人民法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智慧法院建设,在扎实办好民事案件、强化民生司法保障、服务发展大局的征程中,继续勇毅前行,以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干警韩连怡)
(责任编辑:黄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