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实践 | 新时代如何改革创新“后陈经验”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3-31 来源:《法治时代》杂志

2004年 6月 18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2005年6月 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后陈村考察调研,总结提炼后陈的改革创新为“后陈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后陈经验”的发展,先后 8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陆续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让“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多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赋予“后陈经验”新的时代内涵,把“后陈经验”与 “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推进“后陈式”民主法治村建设,积极探寻基层依法治理的科学路径。


一、党建引领,构建基层善治格局


(一)建强“头雁”领航队伍

深入实施乡村“领雁工程”,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领雁引航、导师帮带”行动,武义县 145名导师结对助力 196名村(社区)骨干快速成长,建立“金雁书记”“乡贤能人”等 5个治村导师团常态巡回指导。创新推行村级班子目标、问题、项目、特色“四张清单”及“不称职第一书记召回机制”,着力破除干部总体不谋划、落实不坚决、规矩不严守的“三不问题”,扎实推进干部能力提升、效能提速、服务提档;全覆盖抓实农村党员干部“一学三干”专题教育,着力锻造一支“五讲五过硬”的领雁队伍。实施“雏雁育强”计划,逐人制定培养方案,打造以 1000名“8090”红领新青年为主体的青雁方阵,509名青年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

(二)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机制

适应“一肩挑”后组织体系、权责体系调整,武义县推行村党组织主导的村务联席会议制度,做到大事商议、小事通报,一体实施村务决策和村务管理;每季度开展村干部“四定两评议”履职评价,聚焦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网格治理质效等重点指标,激励村级班子赛拼争先。确立一个“制度监督制度”的监督理念,整合支部纪检、村务、社务等监督委员会构建“三合一”监督架构,明确监督内容、监督对象、工作制度要求。创新推广“联审联签”“民主理财日”等村务监督十法,武义全县258个村全部达到村务公开100%、监督规范100%。

(三)筑强最小治理单元

全覆盖建立“村(社区)、网格、微网格”治理体系,培育治理团队、设立网格能人岗,建强708个“1+3+N”网格治理团队(“1”指网格长,“3”指网格指导员、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N”指片区民警、责任医生、法律顾问、志愿者等),同时还将各社区原有的服务队、志愿者重新梳理整合,成立“熟溪大妈”“小巷银星”“小巷骑兵”等队伍,参与网格治理。推行以“有事、议事、定事、办事、说事、评事”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六事”工作法,“线下网格化 +线上数字化”双线联动,精准运用“掌上基层”数字化系统,构筑网格问题处置闭环。深入推进“e家亲”集成网格服务,推动 9115名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报到,12000多名农村党员共筑红色屏障,将调解工作经验丰富的278名专职网格员、24名民商事法官及各辖区内的金牌调解员组成 14支非诉解纷团队。


二、民主自治,激发治理内生动力


一是搭建村级议事协商平台。持续推动村民说事议事主事,搭建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会和民情沟通日等平台,村务重大事项决策推行“五议两公开”机制;全力打造“监社联动”民主议事协商模式,探索“村务监督委员会 +社会工作人才”民主议事协商机制,撬动村民自觉参与村级事务的意识。推行“邻舍家”村级议事协商机制,探索“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的新路径。目前,“邻舍家议事会”机制在全县 258个村铺开,共开展协商议事 2000余次,解决问题 600余项。创新推行“特殊事项”村民代表票决制,推介推广全国首部村务监督省级地方标准。针对村改社小区、下山脱贫集中安置小区,在浙江省率先成立小区事务监督委员会。

二是构建村级民主自治闭环体系。武义县牢牢把握村务监督的发展方向、基本原则、重大政策,全力打造村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闭环体系。围绕“五个民主”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民主选举上,创新“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竞选承诺”等做法,让干部登台亮相有承诺、竞选落实有督促,真正让有治理能力、群众能认可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在民主决策上,将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的日常工作机构“一揽子”合署成村务联席会议,大事小情会上说,决议公告墙上挂,确保各项决策公开、公正、民主。在民主协商上,积极创新基层协商载体,通过村务通报、民情恳谈等多种形式,做到重大事项集体协商、日常事项定期协商、特殊事项专题协商,“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在民主管理上,吸纳“两代表一委员”、优秀村(居)民代表等群体参与村务管理,成为村级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进村级制度迭代升级。武义县针对基层治理改革趋势,不断摸索新路子,最大限度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起了“村干部村民选、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的基层民主运行体系。如,针对“一肩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看住村干部”,及时研究出台“五个一”举措,即:选派一批驻村包村“第一书记”、建立一套标准化村务决策流程、探索一组简洁管用公开办法、形成一个立体化监督体系、构建一套整体“智治”有效机制。武义县坚持用制度尺子定规矩,制定全国首个村务监督省级地方标准《村务监督工作规范》,对村务监督全过程各环节进行规范。制定《武义县乡村治理标准汇编》,有效整合乡村治理组织建设标准、乡村自治标准、乡村法治标准和乡村德治标准,实现村务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三、规范用权,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一是村务流程按图索骥。为了解决部分村干部“不懂不会”的问题,武义县通过完善一套标准化村务工作规程,做到村级事务操作标准化、村级权力监督可视化,系统梳理村级重大决策、村集体资金和资产管理、农村宅基地审批等 11个方面、32项村级事务工作流程,一事一图、按图索骥,将巩固拓展“后陈经验”各项要求,嵌入村级事务的各个环节,做到村级事务明明白白操作、村级权力全程留痕监督。武义县积极探索“后陈经验”城市治理模式,建立全省首个小区事务监督委员会,推行小区事务监督 10条,提升小区治理服务水平。

二是村务操作数字赋能。武义县坚持把数字化改革与“后陈经验”本质内涵相融合,在浙江省率先开发建设“后陈经验”村级事务数字化工作平台,设置审批运行、监督一点通、大数据分析三个子平台,同时紧盯村务运行的“人、财、事”重点,梳理群众关心关注的集体“三资”、印章使用、工程项目、民生救助等高频事项并开设对应功能板块,推动实现监督看得见、权力管得住、信息更透明、服务更高效。2023年以来,武义县 278个村社上线运行村级事务 19.6万余项,审核村集体“三资”支付事项 8.01万项。

三是村务监督体系强化。武义县坚持“村级事务凡事皆可公开”理念,明确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三资”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等 30余项公开内容,根据“长期、月度、即时”分类公开,并设立每月村级晒账目、村监委述职日,推动村民全过程参与监督。坚持整体设计、系统集成,构建纪检监察、“第一书记”、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群众监督的“四位一体”高效融合监督体系,确保村务监督不缺位、不越位。探索推进监察力量向乡村延伸,建立村(社区)监察工作联络站,与乡镇(街道)监察办公室一体化运作。加强对村级关键岗位、关键事项、关键环节提级监管,通过村级公章备案管理、重大事项两级多签等,强化对村级权力运行监督。探索绘制乡村“绿、蓝、黄、橙、红”五级“廉情走势图”,对各行政村进行分级分色管理,发挥预警纠偏作用。


四、夯基垒石,厚实依法治理底座


一是提供高效能公共法律服务。建立农村法律顾问“三对接”机制,律所与乡镇、司法所的工作片固定对接,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落实村务管理“六必到”,为村务管理提供法律服务,有效规避重要村务活动的法治风险。开展“一季一主题”农村法律顾问集中下乡,服务政府中心工作,参与解决村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2023年开展村务法治体检 1080次。开展“‘三清一促’合同规范”等行动,探索农村法律顾问参与村级合法性审查制度,实行村组织“实体自查 +法律顾问书面审查”工作机制,由承担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的律所组建“村级合同合法性审查工作”专业团队,统一开展审查工作,为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合同签订等保驾护航。搭建“法律夜市、法律赶圩”“电商式”普法平台、“民生大篷车”流动送法三大平台,开展多样化法治宣传活动;建立月度主题普法制度,每月开展重点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深化“后陈法治宣传日”活动;开展村“两委”会议、“党员学习日”、村民代表大会“会前学法”,增强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法治素养与依法干事能力。

二是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参与制定《金华市“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动态管理办法》,实现“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守法示范户”全覆盖,大力培育村(居)“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守法示范户”和人民调解员四支队伍。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 +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引导全县村(居)法律顾问和村(居)“两委”委员身份的“法律明白人”结对共建,以传帮带方式重点加强村(居)“两委”委员身份“法律明白人”的法治素养,为他们更好参与法治乡村建设提供精准助力。试点依托桐琴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建立“法律明白人”法治实践工作站,探索建立“四项”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今日我当值”常态化法治实践活动,通过“积分制”正向激励管理激发“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不断提升“法律明白人”法治素养和能力。

三是提升实质性纠纷化解能力。创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村民代表票决制、纠纷调处“三单制”及人民调解“三分三解”工作法,组织党员干部、“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开展入户走访,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搭建县、乡、村三级“大调解网络互联指导”平台,建立“线上调解室”,与“共享法庭”实现协同联动。设立人民调解网络指导中心,通过与法院、镇街联盟、村(社区)、企业等调解室实现网络互通,邀请法官、调解专家、律师等对调解现场进行在线指导。建立“勤俭叔劝和”巡回调解团,整合公、检、法、专业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的力量,分县、乡两级建立巡回调解团,对复杂纠纷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化解各类“疑难杂症”。2023年,全县各调解组织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4760件,超 62%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如今,“后陈经验”在全国 69万余个行政村落地生根,我们也将持续巩固拓展“后陈经验”,不断挖掘“后陈经验”中的法治元素,奋力描绘“法治可信赖、权利有保障、义务必履行、道德得遵守”的法治乡村新画卷,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法治社会总体格局在全国范围基本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王青系浙江省金华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朱晓婷系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副科长,本文刊载于《法治时代》杂志2025年第3期 )                


(责任编辑:王凯伦)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