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孙成林 通讯员 高子赟)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大计。近日,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小满未满”学生团队聚焦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以创新之笔,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书写青春答卷。
时代召唤,青年勇担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被赋予全新、更高的时代使命。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如何有效预防与惩治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性,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具有重大意义。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小满未满”团队在学习过程中敏锐察觉到,社区矫正在实践推进中存在司法行政化固有模式与社会化多元需求的矛盾、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落差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该团队利用寒暑假深入开展实践调研,穿梭于实地走访行程,挖掘真问题,凝聚团队智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助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优化升级。
深入基层,立体扫描问题
课余时间,“小满未满”团队深入淮安市清江浦区司法局、淮安市清江浦区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实践,构建“实证研究 + 精准帮扶”双轨工作机制。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全流程,重点聚焦执法程序冗余、矫正对象异质性管理、政策执行偏差及跨部门协作壁垒等核心问题。
调研现场
团队创新开展“育苗以法·青临其境”法治教育工程与“重塑自我·亮丽人生”心理干预项目,形成“司法所 + 高校 + 社会组织”三方协同工作模式。同时,精心构建“家庭 - 学校 - 社区”三维调研体系,全方位、深层次了解罪错未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学习环境及家庭关系,科学剖析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类外部因素。
为从源头上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团队走进数十所中小学,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上百次,通过生动案例教学、活跃互动交流等形式,在未成年人心中播撒法治种子,筑牢守法意识防线。
淮安市清江浦区司法局领导高度关注该项实践活动,在调研全程给予全方位专业指导。司法局工作人员强调,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隐私保护意义重大,是维护其基本权益、尊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会议现场
在与淮安市清江浦区丝语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的深度交流研讨中,团队认识到当前社区矫正机制存在四大结构性矛盾:矫正对象对价值观重塑的迫切需求与现有帮教内容的工具性倾向之间的矛盾;家庭支持系统重构的现实要求与监护人责任缺位之间的矛盾;社会调查全面性需求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的制度性冲突;社区工作行政负荷过重与专业矫正要求之间的资源错配矛盾。
采访现场
此外,“小满未满”团队还奔赴南京、苏州、扬州等市开展调研,对 230 个案例展开深入剖析,访谈了 194 位来自不同层面的调研对象,涵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未成年矫正对象及其家属、社区相关负责人等,逐步摸清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现实问题。
系统优化,提出创新路径
历经深度精细的调研实践后,“小满未满”团队直面司法行政化与社会化需求间的抵牾、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断裂、矫正对象再社会化能力的内生性短板,以及污名化标签衍生的社会认同困境等一系列复杂难题,展开深度思索与探究,大胆提出优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路径的建议。
团队提出构建“法律-政策-执行”三位一体框架,让法律的权威性、政策的引导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紧密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完善“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社区”联动机制,打破各方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作战;推行“分类矫正 + 技能赋能”个性化方案,根据不同矫正对象特点需求量身定制矫正计划,同时赋予他们实用技能,为重新融入社会增添底气;搭建智能化矫正管理平台,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实现矫正工作高效管理与精准监督;开展反污名化宣传与社会融入计划,消除社会对矫正对象的偏见与误解,帮助社区矫正未成年人重新找回自信,顺利回归社会。
青春绽放,收获实践硕果
在 2024 年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小满未满”团队以突出表现脱颖而出,凭借专业扎实的工作成果,赢得省级优秀团队的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团队成员在参与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当地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注入新活力与新思路,成为推动基层司法实践优化升级的新助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法学知识的生命力在广袤大地、在生动法治实践中。
展望未来,“小满未满”团队将矢志不渝坚守初心,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领域持续深耕。他们将以无畏探索精神,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起坚固而温暖的守护屏障,让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供稿单位:淮安淮阴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黄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