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政协委员张红春
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也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的同时,怎样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笔者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普法志愿者,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做一些探讨,同时提一点建议,以此对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献言献策,对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问题、单一的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个人原因。青少年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容易不计后果,好感情用事,导致激情犯罪。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弱,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感染,容易上当受骗而犯罪。二是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三是学校原因。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德育、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的缺失,有的学校甚至对问题学生采取开除学籍,推向社会的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以及少数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四是社会原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特定的社会因素有很大关系,社会转型的影响,不良文化的影响,升学空间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中小学法制教育,做好多元化普法宣传工作
按照青少年成长特点,建立以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为核心的育人体系。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文化宣传栏,及时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从小培养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典型案例旁听、参观监所等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了解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强化青少年的自护知识和技能,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倾向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二)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治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做好青少年心理矫治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对不良心理因素的清除,对扭曲心理的矫正,对创伤心理的修复,以阻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削弱或者排除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动因,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防止犯罪。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应试教育体制和机制,不以分数论成败。
(三)改进家庭教育,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第一道防线
搞好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才有可靠的基础。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注重自身形象,树立良好的榜样,以高尚的行为感染孩子。其次要注重对孩子品质的培养,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忌溺爱娇纵。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性的爱,不应仅止于吃好穿好,而应当注重优良品质的培养,父母要特别重视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支持子女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再次,团委、妇联、教育局和中小学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规划,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为子女做好表率。同时,全社会都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积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四)切实发挥学校育人作用,重视青少年的三观教育
学校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摒弃“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的错误办学倾向,完善应试教育体制和机制,不以分数论成败,把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防止歧视“问题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认真做好“双差生”的转化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将“问题学生”推向社会,要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相关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建议学校开办“德育提高班”,关注青少年每一阶段的健康成长。同时,要高度关注留守学生,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通过以上方式,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加大打击力度,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境,只有保证社会的风清气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首先,要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对违反规定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要依法严肃查处,实行“一票否决”,一旦发现有违规经营、毒害青少年的内容,应立即予以查封重罚,吊销营业执照,终身禁止从事相关行业。要全面取缔黑网吧,依法整顿现有网吧,切实解决好网吧问题。
其次,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尽力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学生的侵扰。
再次,要重视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鼓励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和多方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立德育、素质教育基地,解决青少年活动场所较少问题,广泛开展一些积极向上、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音乐、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假期生活,有效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六)努力拓宽渠道,有效解决青少年升学与就业难题
针对初高中毕业升学、就业难的现状,各级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尽量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增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比例,减少闲散社会青少年,让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享受校园生活;建立扶贫济困教育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生活问题,满足他们求学的愿望;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对应届和往届初高中、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劳务需求信息,为他们牵线搭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他们有事可做。对于非因家庭经济原因辍学的青少年,社区应采取干预措施,尽量能使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七)切实加强领导,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
党政部门要切实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作为创建平安社会、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强领导,综合协调,落实实责任,实行绩效考核、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度。各级党委或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牵头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实行综合治理。要建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监测系统,经常分析青少年犯罪状况,定期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形势,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问题。同时,要建立以村组、社区为单位的监管组织,落实村组、社区干部对重点监管对象的帮教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各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教育局、司法局等单位要主动参加本辖区内监管组织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常抓不懈,共同创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