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报告还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文件明确要求“要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国家进行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下面,就法治文化建设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法治文化的内涵
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体现着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运作实践和生活方式。法治文化内容具体包括法治精神、法治规范制度、法治行为方式和法治物质载体四个方面。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当所有社会成员确立了法治的观念,对法律能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对法律怀着尊崇与敬畏时,法治也就成了一种文化。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大的有力监督下,我国司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的法制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崇尚法治、努力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为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具体讲法治文化建设具有三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法治文化有利于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对法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高素质文化修养的人对法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人们的每一个社会行为都是在文化的指令下展开,法律行为也不例外。法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在深层次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积极地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
二是法治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的目的是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和平与安宁。社会建设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更离不开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可以认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建设,法治文化理所当然要纳入整个文化建设之中。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没有广大公民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反过来又会推动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所以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制宣传教育密不可分。法制宣传教育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的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重要职责。法制宣传教育有着丰富的形式、内涵和价值,本身就构成法制宣传文化。法制宣传教育的价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一五”普法体现在法律的启蒙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识,而“六五”普法则明确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价值目标。由此可知,法制宣传教育不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法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目前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是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文化建设。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深远影响,“人治”思想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群众希望有一个好的领导人,由“清官”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而不是由法律来治理国家,由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个别领导习惯于自己说了算,未能做到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从而看出,传统文化成了民主法治的阻力。
二是法律的权威还没有真正形成。经过近30年立法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律框架也比较完善健全。但是,人们的法治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法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在现实生活中,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的现象还依然存在,有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行为的随意性还比较大。许多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习惯于“上访”。妨碍司法公正,干扰公检法部门办案的事件还依然存在。种种迹象表明,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全社会普遍树立。
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信仰程度还不高。许多人对法律缺乏信仰,有些官员在作出法律行为时顶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缺乏为法律献身的精神;一小部分执法者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法律也不够忠诚;人民群众更是缺少积极的护法行为。人们信仰法律、尊重法律,法治程度就会高,法治文化建设就容易推进。否则,就会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
四是利用法制文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还不平衡。就我市而言,主要是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等基层普法组织自发的利用小品、相声、双簧、歌曲、评书、三句半等文艺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同时,各县区工作开展的也不平衡。而各级政府部门、机关单位很少利用法制文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措施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积极参与,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全社会弘扬法治文化,就必须使全体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
二要公正司法、依法行政,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切实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必须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这就要求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切实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行政机关要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监督问责,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通过执法和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正,进而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三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基础,法制宣传教育是公民的法治意识养成,法治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强化普法宣传教育,要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市场、进家庭”主题活动,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在实际工作中要搞好四个结合即: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各项业务工作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是加强法治文艺创作,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要注重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要加强法治文化的培育,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大餐。执法机关和专业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要发挥应有作用,贴近法治实践,贴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法制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要支持城市社区、乡镇村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和法制宣传志愿者开展法制文艺创作,以丰富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承德市司法局法制宣传处 冯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