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 (文 高铭)北京市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465.1万人,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90%以上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北京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具有丰富的养老护理经验,但是按照现行政策,北京市养老机构虽可内设医务室,但只能为入住本机构的老人服务,不能为机构签约居家老人提供医护服务和医保定点服务,制约了基层养老项目医养服务的功能辐射,也不符合“9901”养老模式的医疗服务需求。
例如北京康养在京有18家正在运营的养老机构,其中8家设置有医务室,区域分布在顺义区、西城区、丰台区、门头沟区、朝阳区。目前受政策制约,医务室只能为各自入住在本机构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项目,无法延伸满足到机构周边居家老人的医疗照护需求。这限制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范围,不能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乔东亮
为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乔东亮建议,依据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目标,基于上述业务资质政策等制约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协同发展问题,需要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为签约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一是完善政策。统筹协调民政局、卫健委和医保局联合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建议三部门修改内设医务室的相关政策,允许养老机构医务室为签约居家老人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人的实际医疗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二是资源优化。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开展专项试点,出台相关规定,民政局与卫健委将养老机构纳入区医疗体系统一布局,为养老机构与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等合作提供绿色通道,共享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签约居家老人可以在养老机构医务室进行常规医疗服务,而复杂疾病需求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庭医生团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三是医保支付保障。建议市医保局制定政策,明确规定养老机构医务室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支付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医保报销一定比例的居家医疗费用,这样可以帮助减轻老人的医疗负担。
四是加强监管,提供人力支持。建议市卫健委对符合条件养老机构加强建设,市区两级医保局或卫健委定期派遣医生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进行轮岗或支援,增加养老机构人力资源供给,帮助养老机构医务室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此外,乔东亮委员还就“支持公建设施与腾退或闲置资产等发展为医养融合设施”“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国有企业积极探索‘养老驿站+护理站’医养融合新模式”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