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和任务,基层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要想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抓落实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举旗铸魂中提升政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基层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其政治素质、领导才能以及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提升自身的政治能力,有助于更有效地适应并推动基层工作的开展。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要牢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言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应对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确保情感上与人民紧密相连,利益上始终为人民着想,权力始终用于服务人民。二是深化理论学习。依据岗位要求和自身学习节奏,制定实际可操作的学习方案,明确学习目标与内容。通过“学而知之”“见贤思齐”等途径,实现自我教育,特别要注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核心内容的学习,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三是注重实践锻炼。踊跃参与红蓝对抗、擂台比武等关键任务,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积极地扮演“热锅上的蚂蚁”,接手“烫手山芋”,展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热情。任务完成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反思、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深入实际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对于基层年轻干部而言,调查研究能力是其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能力对于推动基层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服务民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明确调研目的。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政策、指示和文件的核心精神,明确政策导向与实际需求,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广泛收集群众在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牢骚话”,基于政策要求与群众需求,制定出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性的调研目标。二是深入基层一线。在进行调研时,要放下“架子”,串“百家门”,通过8090理论宣讲、上门“唠嗑”等多种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根据调研对象的特征和结构,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并巧妙地将调研元素融入其中,提升调研的参与度和趣味性。三是注重分析总结。对收集到的调研资料要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形成具有实质价值的调研报告,报告应全面涵盖调研的背景、目标、意义以及调研的范围、对象、方法等。要秉持“研”以致用的结果导向,精确揭示问题根源,精准提出对策建议,确保调查研究出成果、见实效。
在求真务实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基层年轻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彰显其工作效能和领导力,对于推动基层工作进步和为民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是树立战略思维。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冷静观察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形势变化,思考全球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环境对基层工作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把握工作大局和趋势。二是坚持民主决策。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民意表达渠道,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建议,确保决策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决策的监督机制,习惯在“玻璃房”中工作,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三是注重风险评估。正视阅历不足、经验欠缺的问题,秉持“兼听则明,偏听则蔽”的原则,广泛搜集与决策相关的各类信息,深入分析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对决策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决策情境,应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估和量化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以降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守正创新中提高改革攻坚能力
基层年轻干部的改革攻坚能力是激发基层工作创新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是勇于担当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新生力量,应始终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改革。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主动承担关键任务,热情地参与改革,通过实际行动彰显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二是坚持创新思维。摒弃传统守旧的思维模式,以激扬的青春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探寻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通过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服务。三是加强团队协作。紧密围绕改革攻坚的总体目标,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主动争取任务,敢于在改革激流中“逆流而上”,推动改革攻坚取得新突破。保持谦虚学习的心态,协同讨论改革进展、面临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达成团队共识,以“青春之力”奏响改革攻坚的“最强音”。
在实践实战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基层年轻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是其履职尽责、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要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是增强风险意识。必须坚持忧患意识,时刻牢记“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勇于打破“舒适圈”,深化学习“扩充库存”,提升科学预测潜在风险的能力。密切跟踪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变化,以及“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以便迅速捕捉可能触发风险的信号。二是强化预案管理。结合基层实际,自觉完善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严格依照预案流程执行演练,并依据演练反馈和实际状况,持续优化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从而增强预案的适用性和操作性。三是提高化解能力。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时刻准备应对极端情况和生死挑战,以“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实干之风,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把自己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在沟通协调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基层年轻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工作的顺畅开展和基层治理的成效。
一是了解群众需求。敢于脱下“孔乙己长衫”,畅通问题建议征集渠道,“全时段”“全覆盖”收集第一手“社情民意”,“零距离”倾听群众的“急难愁盼”。探索建立民情档案,及时对群众的问题和诉求进行分类整理、动态更新,确保群众需求“事事有对应,件件皆可查”。二是注重宣传教育。采用积分制、红黑榜等多种渠道,通过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党史专题宣讲、百村千队万家乐等主题活动,以精神文明建设赋能基层治理,让群众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三是提高治理水平。坚守正义之心,面对少数群众“不合理诉求”,不能以“息事宁人”“破财消灾”的简单方式武断处理,对于违法乱纪人员,要“留痕迹”“留证据”,坚决与之斗争。同时克服“躺平”“守摊子”的工作心态,面对漠视、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敢于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赢取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在实干担当中提高抓落实能力
基层年轻干部的抓落实能力是评价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一是把握落实方向。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上级决策部署文件和会议精神,理解其背景、意义和目标,切实把上级要求与基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勿生搬硬套和削足适履。要专注于自身的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成为“行家里手”,以避免出现“瞎指挥”“错指挥”。二是找准落实路径。坚持学以致用,褪去“书生气”,染上“泥土气”,以谦虚的姿态“走出去”,向群众“拜师学艺”,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工作思路,优化决策部署,确保政策更加符合实情、顺应民意。三是强化落实举措。必须怀揣“三感”前行,带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容迟缓”的危机感以及“坐立不安”的责任感,自我“增气”加压,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前仆后继,奋楫笃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在实干担当中彰显“青春底色”。
(作者:陈露,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24年第二期中青二班学员,衢州市衢江区太真乡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