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良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中国涉外法治建设已突破单纯法律技术层面,演变为重塑国际秩序的战略工程。在深圳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每天处理上百起跨境商事纠纷的法官们,见证着中国法治话语如何在国际商事领域落地生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投资者透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触摸到中国法治型开放的新维度。这些具象场景折射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正在完成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塑造者的历史性跨越。
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频繁适用,暴露出全球产业链正被法律武器重塑的残酷现实。2023年世界银行新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中,法治指标权重提升至40%,昭示着法治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国国际商事法庭受理案件数量年均增长67%,其中外方当事人选择适用中国法律的比例从2018年的28%跃升至2023年的52%。这组数据背后,是深圳合规示范区建设催生的企业合规管理标准被纳入ISO国际标准体系,是上海临港新片区接轨CPTPP规则形成的制度型开放模板。
当某些国家将长臂管辖异化为经济武器时,中国正通过规则创新开辟新赛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注入“东方智慧”的调解优先原则;《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提出的“尊重网络主权”原则,正在改写数字时代的游戏规则。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纳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法治化表述;在深海、极地等新疆域,中国科学家参与制定的科考规则正在成为国际惯例。这种规则塑造力,本质上是文明话语权的法治表达。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的“中国速度”,背后是外商投资法构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万列的“钢铁驼队”,依托的是与沿线国家签订的58项运输协定。这种制度型开放正在产生裂变效应:海南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压缩至70项,推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65%;北京证券交易所注册制改革,使"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周期缩短40%。法治框架下的要素流动,正在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拓扑结构。
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观察,中国涉外法治建设正开创制度文明新范式。这种范式既包含对国际法治基本原则的恪守,又体现东方治理智慧的创新;既服务国家核心利益,又贡献全球公共产品。当全球治理的“规则赤字”遭遇单边主义的“制度霸权”,中国方案给出的答案是:用法治文明对话替代丛林法则对抗,以规则融合创新消解制度冲突对抗。这或许就是中国为21世纪全球治理提供的最珍贵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