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安
     公安
     
    公安机关创新企业“危险生产原料替代”的路径思考
    ——基于浙江三门公安为橡胶企业寻找硫磺替代品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3-11 来源:法治时代网

    摘  要:危险化学品管理是基层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人员及财产安全、维持经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国家安全涵盖领域十分广泛”,并明确把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置于国家安全领域之中,要求“要加强交通运输、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治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三门县公安局按照浙江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工作部署,立足公安主责主业,深入查找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积极总结基层民警工作中主动为当地橡胶生产企业寻找硫磺替代品的成功经验,全面开展“危险生产原料替代”服务新模式,促使企业大幅度节省安全管理成本,从根本上保证危险生产原料使用领域绝对安全,推动企业以升级生产工具提升生产力,安心、省心、放心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关键词:替代   增值服务  危险生产原料  优化营商环境 


    危险化学品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历来是公安机关对涉危企业的最严管理。作为生产原料,危化品管理风险隐患不容小觑,是困扰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难题,高风险性物质被低危险性物质、无危险性物质替代的可行性具有重大意义。公安机关如何从源头上服务企业找到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品,既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效益,又从危化品成为安全品,彻底脱离公安危化物品名录,即“脱危管理”,减轻管理成本,提高生产安全,真正为企业解决难题,实现公安、企业、社会多赢效果。本文结合涉企法治服务执法增值化改革,以橡胶企业寻找硫磺替代品为小切口,以全国首创“危险生产原料替代”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安全减负效益提能为工作实践,就“危险生产原料替代”服务新模式工作成效和长效机制建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三门橡胶企业危化品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橡胶产业是三门县特色的百亿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18.9%,为全国最大的橡胶胶带产销基地之一,有“中国胶带工业城”之称。2023年,民警在入企服务中,发现浙江奋飞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的诉求,硫磺是橡胶行业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料,该企业年使用硫磺总量达80余吨,因企业扩产搬迁,面临新建危化品库房成本高、流通风险大等问题,联合应急、市监等部门综合研判,发现奋飞企业诉求是使用危化品硫磺作为生产原料的橡胶企业面临的三个共性问题:

    (一)安全管理成本高。硫磺作为危险化学品,是制造炸药的主要原材料,企业需严格执行“双人双锁”、每2小时巡查等要求。以一个企业配置3-5名人防力量、1个规范物防技防储存场所的标准,全县相关企业年均管理成本合计1000余万元。

    (二)流通使用成本高。企业购买硫磺等危险化学品均需备案且专车运输,占用大量人力、物力,时间、交通成本也很高。大部分企业为方便生产,往往一次性购买大量危化品,尤其是小作坊每次使用量少,往往做不到按需购买。

    (三)执法风险成本高。不少企业硫磺储存场所不符合要求,没有规范配备物防、技防设施,工人缺乏安全意识,防护条件未达标,极易发生安全事故。2020年—2022年,全县公安机关、应急部门累计现场检查980 次,发现硫磺涉及企业安全隐患2800余处,处罚橡胶企业165家次,部分小作坊甚至存有“改不如罚”的“躺平”思想。


    二、三门公安为企业寻找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品的实践与探索

    三门县公安局聚焦企业反映的硫磺、高锰酸钾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原料,企业储存管理、流通使用成本高、安全生产隐患多等诉求问题,全国首创“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增值服务,以“执法监管增值”推动“企业经营增效”。2023年10月以来,全县73家橡塑企业硫磺替代率100%,年节约成本2000万元,并在县外100多家企业推广使用;全县水产养殖户高锰酸钾替代率50%,台州市、宁波市等地10万亩养殖塘推广,惠及3万户养殖户,为全省公安机关破解危险生产原料管理难题提供“三门经验”,被评为全省“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优秀案例、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全省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相关做法被《浙江信息》《浙江政务信息》《法治浙江》录用,《高管信息》《法治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文光,副省长胡伟,副省长、公安厅长杨青玖批示肯定。

    (一)强化替代品安全合规管理,让企业“安心”用

    一是科学确定替代产品。深入排查全县企业危化品原料使用情况,建立重点企业数据库,对需求大的危化品原料深入分析投入、管理等成本,全面评估替代可行性、必要性。如针对硫磺这一百亿橡胶产业的原材料,通过市场调研、多方试验、对比性能价格,确定将多组分混合物橡胶助剂和橡胶硫化剂(S80AL)作为硫磺替代品。

    二是多方联审确保安全。将拟替代原料送交省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化学登记中心开展安全鉴定检测,根据分析结果,确认拟替代原材料可按照非危险化学品管理。同时,组织公安、应急等部门对拟替代原材料使用方法、效果、成本开展联合审查,有力保障替代方案安全可行。行动开展后,该县因安全管理问题对橡胶企业的处罚由年均55家次降为0次。

    三是试点企业先试先行。建立替代产品可行试验中心,选择试点企业先行推广通过安全会审的替代品。如针对硫磺替代品,首批选择10家橡胶企业投入使用,经权威机构鉴定,可实现成本不增、效益提升、风险下降,目前已在200余款橡胶产品中使用,全县73家橡塑企业硫磺替代率100%,年节约成本2000万元,并在县外100多家企业推广使用。针对高锰酸钾替代品,首批选择200亩养殖塘投入使用,安全可靠性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可,2024年7月开始逐步在全县养殖塘推广,2024年12月已在台州市、宁波市等地10万亩养殖塘推广,惠及3万户养殖户。

    (二)做优替代品供需对接服务,让企业“省心”用

    一是因企施策制定方案。根据企业产品所需的替代品种类、用量、价位等需求,先后为150余家企业制定个性化危化品替代原料方案。截至2024年12月,实现硫磺替代原料近2700吨,高锰酸钾替代原料近2吨。

    二是带量采购节约成本。通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定期收集企业危化品替代原料需求量,以带量采购形式“打包”企业零散采购量,提升议价能力,实现以量换价。2024年,累计通过橡胶协会集采总量1550吨,每吨价格降低400元,节约企业采购成本15%。

    三是预约配送提供效能。针对小企业仓储场地不足、多次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鼓励供应商入驻替代品代销点,变“小运输”为“大配送”。通过在乡镇(街道)设立代销点,相关替代品可实现县内实时预约,由经销商“点对点”配送,推动企业采购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品的物流成本直接降为零,仅此一项一年可替73家橡胶企业节省物流支出50万元。

    (三)引导替代品市场良性竞争,让企业“放心”用

    一是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开发危化品原料替代品使用可视化管理数字平台,实时呈现企业替代品使用成效、推广进度等情况,有效规避采购价格异常波动、供应断链问题。如针对高锰酸钾替代品使用过程中养殖户存在顾虑心理,邀请养殖专家定期科普,并实地指导养殖户科学使用替代品。

    二是搭建会商议价平台。实行“一替代品一会商一投票”机制,定期召集替代品生产企业、企业代表对产品性能、价格等方面进行专题会商,最终通过民主投票,确定意向替代品生产企业。如针对集采硫磺替代品,通过会商投票确定3家江苏、安徽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形成良性竞争,有效杜绝供应商“坐地起价”。

    三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不定期对替代品开展质量抽查,及时处理企业问题投诉,建立供应企业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同时,对以替代品为原料的产品进行抽检,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目前,已抽检26批次替代品合格率达100%。


    三、新时期公安机关创新企业“脱危管理”路径的几点思考

    “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工作中,政府部门、协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贡献了不同的力量,我们要树立风险意识,主动践行“法治是最好的环境、服务是最好的管理、安全是最好的发展”理念,完善企业“脱危管理”路径,扎实“预”的措施,夯实“防”的效果。

    (一)构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信息精准匹配。针对技术供需信息不对称影响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问题,构建政府、协会、企业、科研院校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平台是一条可行路径。企业针对生产经营中危化品的作用提出可替代需求清单,政府、协会牵线联系科研院校现有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方向,提升对接效率和成功率。依托科技资源统筹平台,组织供需对接会,为政、产、学、研、用搭建面对面交流的渠道。通过问题导向,引导科研院校围绕替代品“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二)完善产研激励政策,提升成果转化动力。完善科研产品研发激励政策是提升成果转化动力的关键举措。一方面,鼓励企业自有研发力量参与产品改良升级,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科研院校研发团队力量进行替代品开发,为产品研发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探索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如赋予科研人员股权期权让其分享转化收益,或设立专项替代品研发奖励费,或分享更多成果转化红利。可对牵头突破“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难题的团队给予重奖,并在后续项目立项、成果转化中予以优先支持。[1]

    (三)建立市场推广机制,破解成效看见问题。坚持用产品说话,以市场使用成效作为推广依据,让企业看见成效自愿使用替代,增强参与“危险生产原料替代”积极性。明确政府牵线的辅助作用,市场为主导作用,企业基于使用成本、安全成本等因素全方位自由考量选择是否使用替代品以及使用何种替代品,以行业协会对产品综合测评为参考依据促进科学替代品的逐步推广使用。


    四、公安机关服务企业寻找“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品”的启发  

    公安机关服务企业寻找“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品”是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创新方式,是执法增值化服务的一个公安实践,是破我鼎新、破难提效、破局跃升的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体现。

    (一)创新要有问题导向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故而创新是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快办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精准施策,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在对矛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熟知、全知、深知的过程中,进一步作出行得通、行得准、行得顺的政策和措施。硫磺作为硫化剂在橡胶生产中广泛使用,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成为橡胶生产和水产养殖必备辅助剂,但因其危险化学品的属性,给企业、养殖户造成困扰,“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具备硫磺硫化剂、高锰酸钾氧化剂同样作用但不属于危化品的替代方案。

    (二)创新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了通过质疑实现创新,就要善于打破不符合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的传统思维和思维定式的束缚。思维定式有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有的是个人立场、地位、利益决定的,有的是同现有一些工作格局、工作权限、工作机制密切相关的。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过去合理的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目前可能开始失灵。要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就是要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2]一直以来,政府部门都是从如何规范管理危化品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监督使用者规范审批流程、增加科技投入、强化日常巡逻,“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就是从按部就班“管事”向釜底抽薪“替物”转变,以彻底替代产生事的“物”达到无需再“管事”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危险隐患。

    (三)创新要有把握本质的能力。通过“一件事、一类事”发掘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提升面对新环境新问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适应度。创新就是实事求是,把握关键,从本质和问题出发,结合客观事实和数据制定策略,确保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都能切实有效。“危险生产原料替代”就是把握“替物”的本质,摸索“无危险物质替代高风险物质,无危险物质、低风险物质替代高风险物质”的规律,从硫磺应用的橡胶领域向高锰酸钾应用的水产养殖领域、向传统乳化炸药应用的工程爆破领域不断拓展,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探索发展,最终形成“发现—研发—验证—推广”闭环管理。

    (四)创新要有科技力量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科技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危险生产原料替代”是一个不断尝试、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寻找硫磺替代品时多方试验参考性能及对产品影响,递交研究院检测安全性,最终确定硫磺替代品。此前,监管部门和企业也在寻找合适的替代品,但是直到新型产品被研发并投入市场才改变“反复治-治反复”的执法困境,根源上解决硫磺使用安全隐患问题。


    五、结语

    “危险生产原料替代”是本质安全的手段。寻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减轻企业压力,实现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安全成本全面下降,是一项多方共赢工作,对危化品管理工作以及警务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三门县公安局开展“危险生产原料替代”服务新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需要不断摸索完善并开拓应用领域,加快形成和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研究[J].产业研究,2024(11):108-110.

    [2]吴瀚飞.学习时报一组文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七种思维方式

    (作者系浙江省三门县副县长、公安局长陈希)


    (责任编辑:王凯伦)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