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出鞘,征程再启”,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新时代巡视工作的使命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基层治理复杂性的加剧,巡视工作如何进一步贴近百姓呼声、直击顽瘴痼疾、实现标本兼治,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唯有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民心为根本,方能让巡视利剑锋芒更利、震慑更强,真正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压舱石”。
一、扎根基层:从“单向监督”到“双向互动”
基层是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矛盾问题的“源头活水”。当前,一些地方巡视工作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群众参与渠道狭窄、反馈机制滞后,导致巡视成果难以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两方面发力:
其一,构建常态化基层调研机制。 巡视组下沉一线,不能止于“走马观花”,而需通过入户走访、田间座谈、匿名问卷等方式,真正捕捉“沉默的大多数”的诉求。例如,某省巡视组在乡村振兴专项巡视中,发现某村扶贫资金被挪用,正是通过村民匿名举报和实地核查揭露真相。此类案例表明,巡视组只有“脚底沾泥”,才能让问题“浮出水面”。
其二,以数字化赋能民意表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举报平台、小程序等工具的应用,可大幅降低民众参与门槛。例如,某市推出的“巡视直通车”小程序,允许实名或匿名提交线索,后台自动加密处理并实时转交巡视组,既保护举报人隐私,又提升线索处理效率。这类创新实践表明,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的结合,能够打破传统监督的时空限制,让民意表达更畅通、更安全。
基层导向的核心,是让巡视从“单向检查”变为“双向互动”。唯有让百姓的声音成为巡视的“指南针”,才能确保监督触角延伸到最需要的地方。
二、直击痛点:从“全面撒网”到“精准亮剑”
巡视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危害最深的突出问题。当前,基层“微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屡禁不止,本质是权力运行失范和监督机制缺位的叠加效应。对此,需以“精准拆弹”思维破解顽疾。
第一,向“微腐败”宣战,斩断利益输送链条。 基层“吃拿卡要”“雁过拔毛”等行为看似金额不大,却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例如,某县巡视组发现,一村委会主任长期虚报农田补贴,累计侵吞资金数十万元。此类案件暴露出“小微权力”监督的盲区。对此,需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平台、推行“村务卡”制度,让每一笔资金流向透明可查,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第二,向形式主义亮剑,破除“虚假落实”怪圈。 一些地方“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应付检查”,导致政策空转、资源浪费。某市巡视组曾揭露,某乡镇为应付环保督察,临时搭建“遮羞墙”掩盖污染问题。这类现象警示,必须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机制,对虚假整改、敷衍塞责的行为从严问责,倒逼干部从“痕迹管理”转向“实效管理”。
第三,向官僚主义开刀,根治“推诿扯皮”痼疾。 部门权责不清、流程冗杂,是导致群众办事难的主因。某地推行“首问负责制”后,明确首个接访单位全程跟踪问题,超时未办结则启动问责,使群众满意度提升40%。这一经验表明,明晰权责、简化流程、强化问责,是打破官僚主义壁垒的关键。
精准惩治的核心,在于“对症下药”。唯有抓住典型问题、解剖麻雀、形成震慑,才能让巡视利剑既“斩草”又“除根”。
三、系统施治:从“运动式整治”到“长效化治理”
巡视工作不能止于发现问题,更需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标本兼治。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巡视一阵风、过后就放松”的现象,暴露出长效机制建设的短板。破解这一难题,需在“三化”上下功夫:
一是巡视结果运用“刚性化”。 将问题整改成效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与干部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例如,某省规定,巡视整改不合格的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此举显著提升了整改落实率。这种“考核指挥棒”的运用,能够倒逼责任主体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
二是权力运行“透明化”。 推动基层“权力清单”公开,明确每一项权力的边界和流程。某县试点“小微权力清单36条”,将宅基地审批、低保发放等事项的办理条件、时限、责任人全部公示,使群众办事“有章可循”,干部用权“有规可依”。此类实践表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透明是规范权力的前提。
三是廉政教育“常态化”。 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定期轮训等方式,筑牢干部思想防线。某市开设“巡视课堂”,邀请被查处干部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干部从“不敢腐”向“不想腐”转变。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从源头培育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为民情怀。
制度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闭环。唯有将巡视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避免问题反弹回潮。
四、民心所向:从“政治任务”到“信任基石”
巡视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统一。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公开巡视进展、直播整改会议、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回头看”等方式,极大提升了治理公信力。例如,某省在巡视结束后,通过电视问政节目向社会公开整改方案,接受群众质询和监督,最终推动90%的问题得到解决。这种“开门整改”的模式,不仅让群众感受到反腐实效,更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巡视工作既是惩治腐败的利剑,也是凝聚民心的桥梁。当百姓看到反映的问题被重视、举报的线索被查处、承诺的整改被兑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便会自然生长。这种信任,正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结语:以巡视之“锋”铸就治理之“基”
新时代的巡视工作,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双重期待。它不仅是反腐败的利器,更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面向未来,巡视工作需继续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扎根基层”的定力、“系统施治”的智慧,破解深层次矛盾,回应群众新期盼。唯有如此,才能让利剑锋芒永驻,让征程行稳致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作者单一良系中国行为法学会副秘书长、《法治时代》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法治日报|法治网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黄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