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臧奇升 通讯员 吴迪) 春意盎然之际,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正以“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格局,加速构建绿色生产力特色区。作为司法保障的重要力量,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秉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司法支持。
绿色出清:化工企业的涅槃重生
在六合区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面临淘汰、转型与升级。其中,曾是六合工业名片的火炬化工公司(化名),因市场变化与政策调整陷入困境,最终停产并被贴上“僵尸企业”标签。面对厂区内危废化学品露天存放、设备年久失修等重大安全隐患,六合法院案件承办法官邹建明深知,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破产清算,更是一次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严峻考验。
为确保破产过程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六合法院与管理人团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政府、法院、管理人团队及专业环保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在控股股东的支持下,公司先行无息出借治污资金1350万元,为危险废物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法院与管理人团队量身定制“绿色出清”方案,通过“拆除和治理同步走”策略,成功处置危化品1750吨,设备变现4213万元,盘活土地面积6.3万平方米,企业职工债权清偿率达100%。如今,这片旧址上已崛起充满活力的新公司,六合法院的绿色破产理念也在此生根发芽。
板凳法庭:乡村振兴的法治田园诗
在六合的广袤田野上,纠纷时有发生。为不影响农户农忙,六合法院将“板凳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家庭农场经营人老王因市场波动拖欠银行贷款,法官张琼在麦田边耐心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庭审结束后,法官们还围绕土地承包、耕地保护等村民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现场普法,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板凳法庭”源于明初朱元璋设立的申明亭制度,经六合法院创新发展后,成为服务三农的“实务法律服务工具”。两年来,六合法院开展巡回审判75次,化解矛盾105起,织就覆盖9个街镇105个村社的治理网络,为乡村振兴贡献了法治力量。
法治善为:绿色营商环境的司法助力
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六合法院将法治化理念贯穿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全过程,落实“绿色”司法举措,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商会调解作为绿色解纷方式的有力实践者,在六合区某门窗中心与客户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邀调解员吴学峰凭借建筑行业专业知识,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既延伸了法院司法触角,又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六合法院不断探索执行联动机制,加大对抗拒执行、规避执行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采用“活封”“活扣”等善意文明执行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两年来,法院执结涉企案件3458件,帮助企业兑现胜诉权益6.8亿元。
绿色护航:法治引擎驱动区域发展
近年来,六合区“一港两城六片区”框架全面拉开,累计引入多个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和产业化项目103个。然而,随着经济活力增强,涉及民营企业的纠纷也逐年增多。
为此,六合法院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保障南京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的八项司法措施》,聚焦创新产业发展中的新变化、新矛盾,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措施包括建立健全“3+1”产业类企业劳动争议“立调裁审执一体化”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协同司法、强化绿色破产理念等,并在企业集中园区设立宜商服务驿站,提供定制化司法服务。
六合科技创新港内的南京久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绿色企业的代表,对《措施》的出台表示欢迎。公司行政副总马群表示:“有了法院的支持和保障,我们更有底气应对市场挑战,也更愿意投入资源到研发和创新中去。”
展望未来,六合法院将持续聚焦“3+1”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助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六合法院院长黄伟峰表示:“我们将继续秉承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为区域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供稿单位: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