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基石,而司法作风则是塑造公信力的灵魂载体。作为行政法官,我深切体会到,“如我在诉”不仅是司法理念的革新,更是作风建设的方向标。在每一起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焦虑与期待都在叩问:司法是否值得信赖?这份叩问的答案,就藏在法官的每一个司法行为、每一次程序选择、每一份裁判文书之中。
从“坐堂问案”到“躬身解题”:让司法服务“接地气”
脱下法袍走进社区,收起案卷倾听民声,这是新时代对行政法官提出的必然要求。让司法服务真正“接地气”,需要打破审判权运行的固有逻辑,在理念革新与机制创新中重构司法与民生的连接。我们应始终秉持“实质解纷优于程序完结”的审判理念,实现从坐堂问案到主动解纷的转变。面对征地补偿、违建拆除等民生案件,坚持“三必到”原则:争议现场必勘验、当事人必约谈、关联部门必沟通。当法官的足迹印在田间地头,裁判文书浸染烟火气息,司法便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温暖注脚。
以“工匠精神”塑“铁案工程”:让专业之炬照亮公正之路
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在于每一起案件都能经得起法律与历史的检验。行政审判是平衡公权与私权的精密艺术,作为新时代行政法官,要将审判工作升华为追求极致的法治作品,始终以“毫厘不差”的标准锤炼司法技艺。一是严把证据关,对争议事实抽丝剥茧,杜绝“带病证据”进入裁判;二是强化说理关,裁判文书既要逻辑严密,又要通俗易懂,让当事人“赢得清楚、输得明白”;三是注重能力关,通过庭审观摩、案例研讨、业务培训,助力练就“火眼金睛”。当每个案件都成为精雕细琢的法治样本,当每份文书都化作传递正义的司法精品,行政审判就能在法治政府建设中镌刻下鲜明的司法印记。
用“清风正气”护“司法天平”:以廉洁守护司法生命线
行政审判是公权力运行的法治闸门,法官的廉洁品格正是这道闸门最坚固的锁钥。面对权力与权利的激烈碰撞,我们应始终将廉洁奉公为司法生命线,以清心守司法本真。每日三省吾心:是否摈弃私心杂念?是否恪守中立底线?是否穿透表象洞察本质?同时,为自己建立“三不”准则:不单独接触当事人、不收受任何形式馈赠、不过问他人承办案件,让纪律规矩内化为精神基因。当清风正气浸润在每一份笔录、每次庭审,我们用清白作纸、以公正为墨,书写的不仅是个案裁判,更构筑司法权威坚不可摧的根基。
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赶考”,既需刀刃向内的“破旧”之举,更需久久为功的“立新”之为。行政法官不仅是法律的适用者,更是法治文明的布道者。当“冷冰冰的程序”变为“有温度的对话”,当“机械的条文推演”升级为“穿透矛盾本质的治理”,司法的光芒终将照进群众心间。这条路,我们始终步履不停。(供稿单位:南通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蔡刘泉)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