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蔡刘泉 通讯员 王锋 张玲玲) 近年来,江苏南通市海门区深耕法治建设,将 “绣花功夫” 融入革新普法机制、创新普法形式和夯实基层治理之中,穿针引线、精心勾勒,把普法责任落实、法治文化传播、法律服务下沉等工作做细做实,绣出一幅独具特色、惠及民生的法治锦绣画卷。
以“法治力量”为绣针 穿稳普法机制“革新线”。抓住“关键少数”,领航“绝大多数”。创新推出党政“一把手”领办十大法治惠民实事项目,围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服务升级三大领域,压实法治建设责任链条,并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参与的“两代表一委员”评估制度,通过季度调度、半年成果展强化过程监督。压实普法责任,“谁执法谁普法”。出台《海门区贯彻落实国家机关 “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及《海门区行政执法机关 “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连续五年举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现场履职评议会,有效激发各部门提升普法工作质效的积极性。实施“1+N”行动,推动全域普法。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把村(居)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合力。
以“法治文化”为引线 勾出普法形式“新颖网”。研学寓教于乐,弘扬张謇精神。在张謇故里常乐镇,由退休教师、乡贤组成的张謇文化宣教志愿队深入校园与村居,通过“张謇故事会”“法治家训诵读”等形式,将张謇“实业救国、依法治企、崇德守信”的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的法治课。同时,以张謇青少年研学中心为阵地,推出“法治参观+志愿讲解”研学项目,组织学生化身“小橘灯讲解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法治文化。演出精彩纷呈,传递法治声音。组织专业的法治艺术团队,利用海门方言、海门山歌等特色元素,创作编排法治主题的小品、相声、歌舞等文艺作品 ,常态化前往全区11个乡镇开展法治文艺下乡巡演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熏陶。阵地提档升级,彰显地域特色。持续推进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深化基层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工程,加快推进各区镇法治文化阵地的新建和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共创建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3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法治服务”为底布 绣好基层治理“锦绣图”。立体化服务网络,实现便民“最多跑一次”。精心打造“1+11+298”法律服务网络—1个区级中心统筹调度、11个镇街服务站精准对接、298个村居工作室全域覆盖。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集律师咨询、12348法律服务热线、公证办理、法律援助、行政复议、非诉讼纠纷化解等服务于一体,实现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运行,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到村居每一个角落,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多元化调解品牌,打造安民“第一道防线”。打造“杨大姐工作站”“老兵张琰工作室”“悦月评”说理团等矛盾调解品牌,打破“自上而下”的传统调解模式,发挥群众公信力和本土智慧,通过规范化流程和可复制的经验形成区域特色,增强群众对调解工作的认同感,提升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场景化法律服务,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积极构建不同场景下的法律服务矩阵,在海门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设立“法律公益服务门诊”,在之琳咖啡·职工幸福驿站设立蔡律师职工法律服务夜咖啡……打破传统法律服务的时空限制,将专业法律支持精准嵌入群众的生活轨迹,全天候、零距离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供稿单位:南通市海门区司法局)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