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
     
    廉政主题与黄梅艺术的双重映照
    评新编廉政教育黄梅戏《大唐县令》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7-09 来源:法治时代网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交织碰撞的当下,新编廉政教育黄梅戏《大唐县令》编排上演,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戏曲舞台与廉政教育领域激起层层涟漪。这部作品将廉政主题与黄梅艺术进行了精妙绝伦的双重映照,不仅展现了黄梅戏艺术的独特韵味,更为廉政教育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与视角。

     

    新编廉政教育黄梅戏《大唐县令》

     

    从廉政主题的舞台呈现来看,《大唐县令》深刻且生动。以唐代廉吏麴信陵为原型,将其置于望江县两姓因百年地契纠纷的矛盾漩涡之中。麴信陵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处理矛盾,而是凭借智慧与耐心,深入调查,以地契为关键突破口,成功化解两姓恩怨。他不仅促成两姓摒弃前嫌,共建“连心堂”祠堂与学堂,解决百姓子弟求学难题,更在任上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赢得百姓的无限爱戴与敬仰。这一系列情节,将“为民、务实、清廉”的廉政价值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新编廉政教育黄梅戏《大唐县令》

     

    在艺术创作中,主创团队没有对历史进行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心雕琢,让麴信陵从县志里的符号化“廉吏”转变为鲜活立体的“剧中人”。麴信陵微服暗访时的谨慎机敏、面对宗族势力时的不卑不亢、破解迷案时的抽丝剥茧,都传递出“明察善断、清正爱民”的为政理念。这些情节设置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使“廉洁”二字自然地融入对正义的向往之中,实现了廉政主题的有效传达。

    再看黄梅艺术的展现,《大唐县令》完美地保留并发挥了黄梅戏的艺术特质。黄梅戏以“清新婉丽”著称,该剧在创作中巧妙地将这种艺术风格与廉政主题深度融合。在剧情编排上,采用“虚实相生”的编剧手法,“地契案”的明线与麴信陵“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暗线相互交织,既延续了黄梅戏擅长的家庭伦理、民间纠纷叙事传统,又增添了政治智慧与治理哲学的深度,使故事张弛有度,充满吸引力。

    唱腔方面,朗朗上口的唱词将廉政理念化作富有韵律的情感表达。“小小一山头,缘何相争斗;用情来化解,一笑泯恩仇”等唱段,既贴合剧情,又易于传唱,让观众在欣赏美妙唱腔的同时,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演员的表演更是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水袖翻转间尽显人物心境,麴县令展开地契时的毅然决然、面对百姓叩谢时的谦抑从容,都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廉”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高尚品质。

    廉政主题与黄梅艺术的双重映照,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教育穿透力。廉政教育的难点在于将抽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认同”,而《大唐县令》通过黄梅戏的艺术形式,成功地搭建起了这座沟通的桥梁。麴信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清官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贴近生活的“父母官”,他的喜怒哀乐、他的为民情怀,让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党员干部在麴县令身上看到了“初心”的影子,普通观众感受到了“公平”的力量,廉政教育从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自觉,实现了从“要我廉”到“我要廉”的质的飞跃。

    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来看,《大唐县令》打破了传统廉政教育的固有模式,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范式。作为大众艺术,黄梅戏“雅俗共赏”的特质使该剧的廉政教育覆盖面得到全面拓展,无论是党校课堂还是乡村戏台,都能成为传播廉洁文化的阵地。同时,该剧将“基层治理”与“清廉自律”相结合,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现实关切,使廉政教育具有显著的时效性。而随着作品的不断演出,其蕴含的“清廉为民”理念将形成“文化记忆”,构建起廉政教育的长效机制,扎根于民族文化基因,生长在百姓精神土壤。

    新编廉政教育黄梅戏《大唐县令》通过廉政主题与黄梅艺术的双重映照,在艺术与教育的融合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它不仅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廉政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的范例。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涌现,让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个人的心灵,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作者:胡建华)

     

    (责任编辑:王凯伦)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