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
     司法
     
    西安市司法局:精准矫治筑防线 法润古城谱新篇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7-15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  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正式施行至今,西安市司法局五载砥砺深耕,始终以“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为工作导向,坚守“矫正一人、温暖一家、平安一方”的治理初心,成功探索出一条兼具法治刚性与人文温度的社区矫正新路径。从雁塔监狱警示教育基地的庄严揭牌,到未央宫司法所病床前的温情解矫;从“智慧矫正”平台的精准监管,到“黄丝带帮教”的暖心服务——这座千年古都正以法治阳光照亮特殊群体的“重生之路”,用创新实践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监管创新  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在灞桥区社区矫正中心,“三区十八室”的智能设备让监管如虎添翼。电子定位系统精准记录社区矫正对象活动轨迹,聘请专业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全阶段测评,VR警示教育舱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法入心入脑。“以前靠腿跑、电话催,现在通过‘秦矫务’APP就能完成听取语音汇报等日常基础监管,管理效率提升30%以上。”该中心负责人黄儒介绍道。

    “滴——”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长安区社区矫正管理局的指挥大屏上,16个司法所的实时动态尽收眼底。2025年5月,长安区为所有司法所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实现身份验证、信息采集、教育学习等功能一体化操作,这标志着西安“智慧矫正”建设迈入新阶段。目前,已有7个区县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已达到省级示范点标准,其他区县按照社区矫正中心规范标准加快优化升级。

    矫心正行,方能向阳而生,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碑林区创新“星级管理+红黄牌”制度,将社区矫正对象分为五个星级,对应不同监管措施。2021年3月,该区对违反监管规定的赵某亮出首张黄牌,通过训诫谈话使其重拾改造信心。截至目前,西安市累计再犯罪率0.11%,远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

     

    教育帮扶  多元举措点亮重生希望

    “感谢司法所帮我申请司法救助金,现在脚伤好了,还在快递公司找到了工作。”社区矫正对象辛某某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位外来务工人员因意外受伤陷入困境,未央区汉城司法所工作人员不仅为其办理续假手续,还积极协调1万元救助金,帮助他渡过难关。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西安社区矫正工作中俯拾皆是。五年来,西安市建成教育基地50个、公益活动基地103个、就业基地49个、“黄丝带帮教”基地25个,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建实训基地2个,形成“培训—实践—就业”帮扶闭环。长安区在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开设技能培训班,5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掌握了粮食种植技术;未央区联合企业建立“三类基地”暨“黄丝带帮教”基地,提供养老、食品、涂料生产等就业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教育已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鲜明特色,实现让矫正对象既知法更明德。未央区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红色体育博物馆,通过革命史料感悟初心使命;鄠邑区开展“参观红军过境纪念馆”活动,用红色文化重塑价值观。“看到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在观后感中写道。

     

    协同共治  多方联动织密矫正网络

    平台机制是社区矫正工作高效推进的核心保障。西安市实现市、区(县)两级社区矫正机构全覆盖并实体化运行。在此基础上,深化与法院在调查评估、文书送达等环节的衔接,联合公安机关建立重点对象动态核查机制,会同法检监部门建立减刑假释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方联动执法体系。

    在雁塔监狱警示教育基地,每月都有来自各区(县)的社区矫正对象参观学习。通过观看“一日八环节管理”警示教育片,聆听现身说法,直观感受法律威严。“铁窗内的生活让我警醒,一定要珍惜社区矫正的机会,争取顺利融入社会。”碑林区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参观后深有感触。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社区矫正工作更具活力。高新区联合民盟定期开展“黄丝带帮教”活动,向社区矫正对象传递温暖;未央区引入律师事务所组建社区矫正专项法律服务团队,开展普法讲座、社会调查评估等工作。此外,西安市已有政法专编社区工作人员407名、社会工作者336名、社会志愿者4041名,构建起“司法行政+社会力量”的工作队伍体系。

     

    人文关怀  细微之处彰显司法温度

    社区矫正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更是重塑人生的温暖工程。“康某,这是你的解矫手续。”2025年5月,未央宫司法所工作人员将办公桌搬到医院病房,为骨折的康某办理解矫手续。这样的“特殊上门服务”,正是西安社区矫正工作“温度”的生动注脚。

    在灞桥区“社矫中心开放日”活动现场,20余名家属走进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实地了解亲人接受矫正的环境。“原来这里不仅有关怀,更有尊严。”一位家属看完“人工+科技”的监管方式后感慨道。活动中发放的匿名意见征集表,已收集建议23条,成为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西安市各区县在创新社区矫正模式的同时,同步深化精准帮扶以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急难愁盼。比如,联合民盟开展义诊、心理辅导和帮困活动;灞桥区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对象;新城区成立向日葵社区矫正工作站,专注未成年对象教育帮扶,获评“新城区向日葵政法关爱工作品牌先进单位”。

     

    特色品牌  探索实践提升矫治质效

    五年间,西安市以“一区(县)一特色”为抓手,培育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矫正品牌。鄠邑区的“12345”工作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依托一个中心、明确两级管理、建强三支队伍、把好四个关口、强化五个环节,这套工作法已成为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的范本。该区社区矫正中心被授予“全省首批社区矫正管理中心”的称号。

    未央区的“六个一”活动同样成效显著。一次集体重温入矫宣告、一次主题演讲、一次案例警示教育、一次心理健康服务、一次分类集中教育、一次公益活动,通过丰富载体促进社区矫正对象思想转变。“这些活动让我重新找到人生价值。”社区矫正对象王某感慨地说。

    此外,蓝田县“监督+乡约”模式实践成效逐步开始显现,长安区、西咸新区借力网格员持续提升管理质效,灞桥区聚焦“规范执法”与“温情矫正”双轮驱动,在陕西省率先建立司法救助机制并开展“以案释矫”教学,经验在2023年全省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交流推广。

     

    砥砺前行  五年答卷书写法治担当

    五年来,西安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7万余人,解除矫正1.5万余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宣传活动130余场。先后涌现出“全国社区矫正先进个人”1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6名。社区矫正已从简单的“管得住”,通过滴灌式教育帮扶,迈向精准的“矫得好”,让每个矫正对象都能找到回归社会的锚点。

    五年风雨兼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阳光已照亮无数迷途知返者的重生之路。站在新的起点,西安市司法局将继续当好“规矩的守门人”,用法治刚性筑牢安全防线,做好“心灵的引航员”,用教育帮扶点亮希望之光,以社区矫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安、法治西安筑牢法治根基。(供稿单位:西安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王凯伦)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