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熊惠瑶
以勤勉奔走为经,以臻心守护为纬。你为平安,扎紧篱笆。从群众中来领题,到群众中去破题。你若微光,却照亮了斑驳的睦邻巷。
“社区事无小事,就像老底子纳鞋底,一针一线都得扎实。”这是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江南派出所民警陈伟常挂在嘴边的话。22年警务生涯,4000余户居民、7000余名群众的急难愁盼,都装在他那本磨破封皮的笔记本里,也刻在他眼角深深的笑纹中。
记好一本民情账
早晨九点,陈伟的作训鞋已经踏过了高畈社区的6条主街,腋下的牛皮本里夹着昨夜巡防时记下的路灯故障条,封皮内侧红笔圈着:“某某栋漏水纠纷今日必回访”。这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二十年如一日。
“刚来那年,光认门就磨破了三双鞋。” 陈伟笑着回忆。那时高畈城中村路还没这么平,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他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敲门,东家婆媳拌嘴的缘由、西家漏水的责任认定,甚至独居老人的用药时间,都一一记下。如今,辖区的狗见他摇尾巴,哪家窗台的花蔫了,他都知道是不是老人忘了浇水。
辅警小李说:“陈哥的台账就是我们的工作指南。”没错,陈伟的民情账里,不仅有家长里短,更有化解矛盾的关键。前不久,商户王先生与徐先生为门前空地归属争执不下,吵到脸红脖子粗。陈伟及时赶到,掏出本子翻开:“去年3月你们也为这事闹过,当时约定各让半尺。” 他借着本子里记的旧例,再讲起“三尺巷” 的故事,俩人头耷拉下来:“陈警官连这都记着,我们再不退让就不像话了。”最终,两人重新划定界限,还互相帮着收拾了场地。
当好一名好邻居
“陈警官的笔记本会喘气。” 社区网格员小周曾偷偷数过,那本厚达200页的本子里,记着137条待办和已结事项:老王家的水管三通该换了,租户小赵的孩子入学材料差个证明,就连流浪猫聚集的垃圾桶位置都标着星号。为了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陈伟还建起24小时帮扶机制:手机从不设静音,居民有任何问题随时能打电话找到他;工作日坚守到晚上十点半,多留五小时为大家办事。
去年深秋,陈伟刚躺下,电话铃声就倏地响了起来。“陈警官,是我。”对方刚打完招呼,陈伟就认出了声音的主人。“吴奶奶,我记得您,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原来,辖区居民吴奶奶是独居老人,自家的灯泡坏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找陈伟帮忙。陈伟二话不说,立刻上门更换,帮吴奶奶解决了问题。
在社区居民眼中,陈伟更像是邻里之间的自家人。有居民半开玩笑地说:“老陈不是住在派出所,就是住在我们小区。”他的“邻居式”关怀,体现在点滴细节中。反诈宣传时,他像拉家常一样跟大妈们说:“那些说保健品能治百病的,可别信,就像咱们邻居间说瞎话可不行。” 在工地给工人讲:“老板突然借钱?先打视频电话看看,跟咱们邻居借钱也得见个面不是。” 今年六月,辖区群众费先生正要网络投资,陈伟边打电话劝阻边往他家跑,指着软件漏洞说:“客服头像是网图,哪有不视频就转钱的?” 一番话保住了费先生五万多元。
凝聚一股向心力
陈伟的铁皮柜里,32本笔记本码得整整齐齐,最旧的那本纸页都泛黄了。翻开2021年的本子,某页边角画着“玉帛义警队”的组织结构图,旁边写着:“65名队员,党员老李管水电,王姐懂法律”。这支队伍,是他凝聚起的社区向心力。
“本来以为得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想到贴出招募令三天就满员了。” 陈伟笑着说。大家愿意加入,正是因为看到他真心为社区做事,想跟着他一起守护家园。这支义警队也成了社区的“千里眼”“顺风耳”——哪家租户换了人,哪个商铺改了业态,当天就反馈上来。不久前,陈伟还带上义警队搞起了直播,为辖区居民讲起反诈知识,“大家可看好啦,这是我们义警队的反诈小队成员,个个都是反诈骗的高手,大家有问题也可以找他们咨询哦。”一场直播下来,为社区两千余名居民传授了反诈经验与知识。
更让陈伟欣慰的是,队员们还学会了“照方抓药”。某日两户人家因楼道堆物吵架,义警队员老李用陈伟 “先清杂物再说理” 的办法,半小时就解了围。“跟着陈警官学了不少招,现在咱们邻居出面都能解决好多矛盾。”
2025年3月,陈伟把笔记本里的300多条经验编成了《社区警务三字经》:“脚要勤,嘴要甜,记要全,心要暖”。新民警捧着这手写的秘籍时,陈伟正踩着晨光往社区走,第17双作训鞋的鞋底,又磨出了浅纹。夕阳下,他在公告栏更新反诈提醒,警徽映着余晖:“社区平安不是一个人的事,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2年扎根,高畈社区发案率逐年下降,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那张用脚步织就的平安网,正越收越紧,越织越暖。(供稿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
(责任编辑:黄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