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从被动到主动 他们为非机动车骑行画下“安全边界”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25-07-31 来源:法治时代网

    法治时代网讯(通讯员 黄昱凡 陈亮瑜 张毓琪) 2024年寒假,浙江工商大学的黄昱凡同学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了几单外卖。“送餐的时候要同时看导航、接单、确认送达信息,一只手骑车、一只手看手机,是常有的事”,他回忆起一次送餐途中,一辆电动车从旁边猛然驶过,几乎擦到车把,那一瞬间让他印象极深。

     

    从一次经历出发,走进骑手群体的“真实世界”

    他从外卖骑手安全现状相关的系列报道中了解到,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截至2023年底已突破4亿辆,且在5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中,有63%的国人将其作为首选交通工具。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外卖、快递等配送行业中,骑行任务高强度、节奏快,加之恶劣天气、复杂道路环境等影响,使得骑手在反应速度与判断力方面受到明显限制,潜在安全隐患持续增加。

    这让他深切意识到,骑行风险并非个体的困境,而是一个群体普遍面临的现实。“我们能否通过技术手段,让骑行这件事变得更安心一些?”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黄昱凡和几位同学共同组成项目小组,这群大学生从校园出发,深入社区和骑手站点开展调研。

     

    用技术补齐防护短板,助力更安全的骑行环境

    团队逐步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396份,实地访谈外卖骑手百余人,试图进一步了解这个庞大群体在出行中所面临的具体困境。调研过后,团队决定尝试构建一套适用于非机动车的主动式防护系统。黄昱凡和团队成员将项目命名为“恒安智卫”,秉承“科技护航、安全骑行”的初心,期望通过前沿传感与识别技术,实现对风险的实时感知与快速响应,让非机动车出行更安心。

    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借助多模态融合算法、自研感知模型与硬件原型,完成了数十轮测试与调试。系统通过“星座式”分布部署惯性单元、融合摄像与雷达数据流,能在路况复杂或视野受限时发出主动预警。配套的气囊结构也实现了7毫秒内响应,有效降低碰撞冲击,力求以“中国智造”回应城市出行的安全挑战。

    目前,该系统已在部分高校园区与交通重点路段进行试点应用,并与公安交管部门合作,探索非机动车安全预警系统在日常骑行管理中的应用场景,以期为后续的政策落地和技术推广提供实证基础。

     

    一份来自青年学生的回应,也是一种社会关切

    “恒安智卫”团队始终认为,这并非一个仅追求商业规模的项目,而是源于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回应。“我们不是发明什么新科技,而是在已有条件下,尽力做一个能帮上忙的工具”,黄昱凡在采访中提及。他们希望通过青年学生群体的力量,为骑行者尤其是高频、弱势群体提供一份切实可感的安全辅助。

    除了面向外卖骑手,这批青年大学生也正在探索为老年人、听障人士等提供定制化出行辅助方案,让技术红利覆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同时积极联合青少年公益组织走进校园,开展 “智能安全体验” 系列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让骑行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带动公众主动关注、积极讨论出行安全议题。

    从一次亲身经历的外卖配送场景中发现问题,到聚焦特定群体展开技术攻坚,这群青年大学生用扎实的行动,一点点填补着骑行安全领域长期存在的 “短板”。在他们看来,科技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应成为贴近生活的工具。这份 “让出行多一份安心” 的信念,正通过他们的实践照进现实,也让人们看到青年一代用专业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单位:智瞳创启(杭州)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王凯伦)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