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基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与检验改革成效的综合考量,必须将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的原则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与各方面。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深化改革,方能切实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进而蹄疾步稳、稳中求进,持续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与新进展。唯有牢固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紧紧围绕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贯穿工作始终,才能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我们党才能无往不胜、无坚不摧,引领民族复兴的中华巨轮破浪前行、扬帆远航。
一、信任群众才能依靠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我们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首要前提是信任群众、爱护群众。若缺乏对群众的信任,处处防范群众,必将疏离群众;若不能爱护群众,反而损害群众利益,终将失去群众,进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作为建党逾百年的大党,在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地信任群众、爱护群众、依靠群众。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社会浮躁情绪滋生的环境下,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触及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更需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刀刃向内、目光向下,深刻反思并深入检视我们在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观点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不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一出现问题,就将问题原因简单归咎于群众一方,此举既有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亦无助于问题根本解决,更将错失团结带领群众的最佳时机。
二、贴近群众才能动员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须凝聚全社会力量、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这要求我们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时,必须牢固确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刻认识宣传思想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其根基与力量同样源自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若是习惯于讲官话、套话、空话,甚至发表自身亦存疑的言论,人民群众如何能够信服?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切忌采取“程式化运作、一份讲稿通用于所有场合”的做法,忽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及群众理解能力的实际状况,必将导致宣教成效显著降低。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群众,应运用其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框架、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战略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等。当然,其基本前提在于我们自身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与理论素养——唯有储备“一桶水”,才能给群众“一杯水”;唯有具备高度凝练观点的能力,才能生动阐释党的理论。我们必须首先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才能向群众阐释透彻、讲述明白。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亦不可停留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唯有自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有效激发广大群众的思想自觉、认识自觉与行动自觉,持续增强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自觉性与坚定性。唯有使党的理论宣传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如“润物无声”般滋养心田,才能使“两个确立”植根于人民群众自觉体悟的认知中,使“两个维护”体现在人民群众自发自愿的行动上,进而汇聚民智、依靠民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
三、关心群众才能赢得群众
治国理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体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凝聚人民群众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刻把握“抓紧改”与“徐图之”的辩证统一关系,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落到实处。例如,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近期作出关于试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审议监督的决定,将民生实事交由群众点题、代表审议、人大推进、政府落实,此举是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之举,既提升了民生实事的透明度,又真真切切温暖了民心。群众是现实的,首要关注的是与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特别是短期内可感可及的福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关注政策宣示,更审视实际行动;群众又是可敬的,但凡能为他们办成一件具体实事,便会获得其真心的拥护与认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解决好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长期存在的民生难题,人民群众必将由衷称颂“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赓续红色血脉,确保江山永固自然也在其中了。
(作者马新茗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黄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