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以农业立镇,耕地总量大(21万亩)、人口密度高,作为达拉特旗土地改革的前沿阵地,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纠纷多(矛盾纠纷中土地纠纷占比高达90%以上)。为切实推动纠纷化解,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白泥井镇于2022年1月设立综治中心,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推行“田间地头排查化解矛盾、综治中心研判预防风险”的工作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办理各类事项1270余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6件,及时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土地纠纷,切实打通了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规范化”聚焦服务强功效,打造百姓“说理地”
一是突出“实用”建阵地。按照功能区域划分合理、工作衔接顺畅,服务群众便捷的要求,白泥井镇综治中心设立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解室、法律咨询室、视频监控调度室等功能室,打造聚合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网格化服务、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多功能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让百姓“说理找中心”。
二是突出“真用”聚力量。整合社会治理办、综合行政执法队,统筹派出所、检察服务基层联络点、基层法庭、司法所等政法专业力量,以及人民调解、社会组织等矛盾纠纷化解资源,通过“常驻接访+灵活办公”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信访接待、调解、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做到“一窗口受理、一揽子解决、一条龙服务”,百姓说理办事“只进一扇门”。
三是突出“管用”建机制。创新建立“三调六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派单管理、联动治理、即时处理、依法办理”的方式推进实战运行,采取“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工作模式,有效发挥人民调解的核心作用、行政调解的关键作用和司法部门的专业力量,真正实现群众“最多跑一地”。
工作“协同化”聚焦联动增实效,解开群众“地头结”
一是做实“一张网”管理,贴近百姓搞服务。构建镇-村-社三级调解队伍网格架构,每10-30户群众为单位细分网格98个,配备98名网格员,将全镇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和各类日常工作事项全部纳入网格,“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将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实现网格情况动态掌握、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快速处理、服务精准有效。
二是做强“联动式”调解,下沉田间调矛盾。综治中心统筹联动旗土地纠纷专业审判庭、巡回审判服务中心和“通情达理小分队”等力量,在土地纠纷多发节点及时启动“田间调解”模式,下沉农忙一线,对可能因土地纠纷、用水矛盾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进行专业说法、现场普法,引导百姓依法解决土地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土地矛盾的发生,真正做到重心下沉、触角前移、优势互补、整体联动。2024年有效化解了侯家营子村、柴登村两起春耕期间9000余亩土地的群体性矛盾,确保不误农事、不误农时。
三是做优“家门口”服务,坐在地畔赢民心。积极吸纳村“五老”“乡贤”等力量,充分整合村干部、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各类服务管理力量,打造“五老议事”“刘庭长”“田间说法”协商议事品牌,发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流动车巡回田间地头,遇到纠纷“招手即停”,变“等矛盾”为“找矛盾”,动态掌握社情民意,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坐在地畔面对面讲原委化纠纷,真正做到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实现“小事不出村”。
运行“制度化”聚焦和谐见成效,拉牢风险“防护网”
一是深化跟踪回访,确保案结事了。根据“谁调解、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跟踪回访机制,对调解过的矛盾纠纷,定期回访,了解双方当事人的思想状态与生活状况,对有风险隐患的,第一时间进行心理疏导并跟踪处理;对调解成功的纠纷,了解履行情况,确保案结事了。
二是细化考核制度,保障工作成效。制定《白泥井镇领导干部包联村民小组“三清三访三推”工作方案》,推行矛盾化解“随手拍”,明确工作责任,将调解量、成功率、回访率、满意率等纳入“两委”、社长、网格员绩效考核依据,确保排查调处有监督,奖励惩罚有保障。
三是强化分析研判、消除风险隐患。严格落实村周研判、镇月研判制度,简易矛盾纠纷由村综治站内就地调解,复杂矛盾纠纷由镇综治中心联动调解,并做好跟踪回访,确保“事心双解”。对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实行定案、定人、定责“三定”解纷,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分类得当、施策准确,有效预防矛盾纠纷的产生。
白泥井镇综治中心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2024年至今白泥井镇综治中心共受理矛盾510件,化解了509件,化解率99%,为地区有效整合耕地推动统种共富合作经营提供了坚实保障,用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赋能社会治理,保障乡村全面振兴。(来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