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时代网讯(通讯员 边龙) 近年来,黑龙江省绥化市建国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标本兼治,走出了一条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以前村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现在路干净了、空气清新了,房前屋后都是花花草草,住着比城里还舒心!”提起村里的变化,建国村村民的脸上满是笑容。
黑龙江省绥化市建国村
村民们围坐在树荫下或村文化广场一起拉家常、话丰收……,这是当下建国村经过环境整治后呈现的生动图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重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村民的幸福感如同春日藤蔓般悄然生长。
环境整治的“好效果”,首先体现在“看得见的变化”里。过去,不少村屯存在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让村民的生活质量打了折扣。如今,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全覆盖,曾经的“垃圾场”“垃圾坑”已不见了踪影;昔日村屯发臭的街边沟改造成了水泥槽排水设施;道路硬化到家门口,水泥路两侧种上了花草果树;家家户户统一更换了铁栅栏;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庄,乡村的“颜值”一天一个样。
环境整治的“好效果”,更藏在“摸得着的幸福”中。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村屯重新找回了自然的本真。清晨推开窗,清新的空气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傍晚在田间漫步,能听见蛙鸣虫唱,抬头便是繁星满天。村里的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健身器材、休闲座椅一应俱全,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休闲的好去处,跳广场舞、扭大秧歌,欢声笑语充满了村庄。
环境整治的“好效果”,离不开“人人参与的自觉”。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大家主动清理自家房前屋后的杂物,自觉维护公共区域的卫生,不少村民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参与村庄绿化、环境监督。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将环境整治纳入日常管理,形成了“人人爱环境、人人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让环境整治的成果得以持续巩固,让美丽乡村的底色更加鲜亮。
乡村文化促发展,绘就宜居“新画卷”。村党支部以新时代文明建设为依托,定期举办“最美庭院”评选、广场舞、秧歌大赛等活动,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如今的建国村,不仅有“高颜值”的外在形象,更有“有内涵”的乡风文明,实现了“环境美”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建国村的环境整治之路,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凝聚了民心、激发了活力。下一步,建国村将持续深化环境整治成果,探索“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新模式,让乡村更美丽、群众更幸福,让田园风光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如今的村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人更乐了。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更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生动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久久为功抓整治,就能让乡村焕发新活力,让村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幸福生活。(供稿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