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公众号
  • 订阅号

  • 服务号

  •          学习强国         手机版         电子期刊          登录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人物
     法治人物
     
    平凡岗位 精彩人生(系列报道一百八十八)
    文章字体:【 】 发布日期: 2014-09-29 来源:中国普法创新网

     

        编者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几何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因成就了一番大业而名垂青史,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人类文明的星河里至今还熠熠生辉。而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也以不平凡的事迹和精神打动和激励着无数的人,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着他们精彩的人生。为此,本频道特推出《平凡岗位·精彩人生》系列报道,欢迎投稿——     


    深山群众的贴心人
    ——记岳西县古坊司法所副所长刘同炯先进事迹

     

     

        本网2014年5月5日讯  通讯员杨军民报道  在安徽省岳西县古坊乡崇山峻岭的村村落落和田间地头,常年奔走着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群众的贴心人--古坊司法所副所长刘同炯。扎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8年多来,在这最偏远的深山乡村,他的足迹踏遍山山水水、家家户户,把国家的法律、党的政策和对人民的—片真情送到群众的心中,用青春和汗水,赢得了党委、政府的信任和老百姓的称赞。

     

    法制宣传:春风化雨细无声

        2006年,刘同炯从一名教师走上基层司法助理员岗位。从此,他在这个全县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扎下了根。工作伊始,为了适应新的岗位要求,刘同炯夜以继日的开始了法律知识的自学,同时,他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磨练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古坊自然条件差,经济比较落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纠纷繁多,上访事件屡有发生。经过大量调查走访,刘同炯认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该乡显得尤为迫切。针对偏远山区还存在包办婚姻、性别歧视、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他主动和乡妇联、民政部门联系,开展送法进村,引导群众更新观念,移风易俗;针对辍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他与乡关工委、团委、中小学校一道,坚持开展青少年法纪安全教育;近年来,他又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的情况,开展农民工维权法律宣传。8年多来,他通过个案调处、以案释法、举办道德与法纪讲堂、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开展法制宣传,达到教育一片、收效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他还利用自学的法律知识,编写了《千家万户齐学法》《农民工外出务工维权手册》两本普法书籍和民谣《普法宣传歌》,免费发送给群众学习、传唱;他还从多年普法实践中总结提炼,在《安庆日报》发表《结合农村实际 创新普法思路》、《科学普法保和谐》等多篇论文。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刘同炯的辛勤努力下,古坊乡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明显好转。他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和文明建设中的突出成效,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与安徽省文明办以《改革风拂群山翠文明花开遍地春》予以专题报道。

     

     矫正帮教:真情换回浪子心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可以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一腔火热的情,温暖一颗颗冰冷的心”,是刘同炯对待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信条,他总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用一颗滚烫的心,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成为他们烦恼时的倾听者、迷茫时的指路人、困难时的贴心人。 
        上坊村的吕某刑满回家时,丈夫与她离婚了、女儿远嫁、房子破损、田地被别人侵占。身无分文,住无定所的她一度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甚至想到了轻生。刘同炯主动找到她,耐心地进行思想疏导,同时积极和乡民政部门及村委会沟通协调,给她修好房屋、送来食物、落实好田地,吕某冰封的心被融化了,她流下了真诚忏悔的泪水:“出来后,亲朋们都躲着我,只有刘所长没有嫌弃我,我要不好好生活,就没脸见你了!”在帮她度过生活困难后,刘同炯并没有就此停止,为了让吕某能走出情感的荒漠,他耐着性子“厚”着脸皮,终于促成了她与前夫和女儿见面,取得亲人的谅解。后来,当吕某有了新感情归宿时,又是刘同炯的努力,说服了男方家庭,接纳了吕某。 
        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吕某,逢人就说:“刘所长有颗糯米一样慈善的心。他对我,比亲人还亲!”

     

    人民调解:倾情山村促和谐 

        古坊位于岳西县西北边陲,与湖北省英山县毗邻,历来社情复杂,民风彪悍,矛盾纠纷多发。多少次,面对突发事件,刘同炯都挺身而出,站在第一道防线上,耐心劝解、细致疏导,以心换心、以情感情,不知蒙受了多少误解、承受了多少委屈,但他始终任劳任怨。  
        村民祝某,因患病在村卫生室治疗时意外死亡。事发后,死者的家族与亲朋数百人,在卫生室停尸闹丧。一时间,现场人头攒动,哭声、骂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甚至有人趁乱意欲打砸闹事,事态随时可能激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刘同炯不顾个人安危,用肢体隔开人群,扯开嗓子高声喊道:“乡亲们,请冷静下来,相信组织和政府一定会把这件事处理好!如果发生流血冲突,造成严重后果,大家将后悔莫及!”刘同炯是个“老古坊”,乡亲们和他交情深厚,见他如此焦急,话又在理,激愤的情绪开始渐渐平息。他趁热打铁,和派出所干警、村干部一道,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分析事故责任。面对死者家属提出40万元的赔偿要求,他以热情融化冷漠、以解释面对谩骂,通宵达旦,连续工作,饿了,就啃一包方便面;渴了,就喝一口凉开水;困了,就守在死者的遗体旁略作小睡。通过四天三夜的不懈努力,才使纠纷得以化解。 
        工作之余,刘同炯十分注意调解经验的总结。他撰写的题为《人民调解如何应对农村复杂纠纷》的论文,在司法部组织的全国人民调解理论征文中,荣获三等奖;岳西电视台曾邀请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介绍人民调解工作经验;《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安庆日报》等媒体也多次报道他调解纠纷的典型案例。 
        8年多来,古坊乡由一个纠纷多发的区域,转变为全县最稳定的乡镇之一。被誉为“纠纷调解率百分之百,成功率百分之百;无一起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无一人上访;无一人故意犯罪;无一起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双百四无”的和谐乡镇。

     

    甘守清贫:舍弃小家为大家 

        刘同炯的家是清贫的,妻子没有工作,儿子还在读书,一家人全靠自己微薄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此,妻子没少埋怨他。但他从没想过转行,更没要求过领导调动,他常说只要每每想到群众找他时—双双期盼的眼睛,想到自己热爱的司法行政工作,他就愿意在这深山扎根,奉献自己的一生。 
        2010年8月间,妻子多次对他说身体不舒服,想他陪着去医院,但是每次都因事耽搁,妻子只有独自去医院检查。当得知妻子被确诊为癌症时,刘同炯一连四餐粒米未进,几乎一夜之间,头发白了一半。妻子患病期间,最需的是丈夫的照顾,但那时古坊乡要实施危房改造集中建设示范工程,涉及征地拆迁事务多,引起的矛盾纠纷较多,为了工作,刘同炯只好告别病中的妻子,一头扎进了大量的纠纷化解之中,连续工作了三个多星期,工程顺利动工后,才返回家中。面对病床上的妻子,他愧疚地说:“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和儿子!”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来度过,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刘同炯的口头禅,更是他多年来践行群众路线的庄严承诺。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司法局供稿)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法治时代杂志 京ICP备12049208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