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山东省济宁市以“法护微光”法律援助服务品牌为引领,聚焦民生需求、创新服务机制、强化质量监管、深化宣传引导,全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让法治阳光温暖更多弱势群体。
聚焦民生需求,筑牢法律援助保障网
将困难群众法律援助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立特殊人群、困难职工、未成年人等群体“绿色通道”,推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优先回访”服务机制,确保援助服务“零延误”。创新“一码申请、全域通办、订单服务、上门受理”四大便民举措,依托“济宁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法律援助申请“线上一网通办” “线下全域可办”,最大限度降低困难群众维权成本。2025年以来,济宁市累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273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800万元。
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法律援助精准度
构建刑事法律援助规范化体系,作为山东省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单位,实现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应援尽援”,健全公检法司信息共享、案件移送和联席会议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案件质量评估,确保刑事辩护服务质效。常态化开展12348热线数据分析,编制《12348热线服务100问》,建立劳动纠纷、婚姻家庭等高频法律问题数据库,增设“特困群体服务专线”,24小时提供“零门槛”法律咨询服务。2025年以来,累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9万余人次,热线服务满意度达98.5%。
强化质量监管,打造法律援助“金字招牌”
推行“首问负责+专业点援”服务模式,根据案件类型和群众需求定制指派方案,编制《法律援助业务指导手册》,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研讨、全程跟踪、质量回溯”闭环管理。严格落实全国民事、行政、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引入同行评估、卷宗评查、当事人回访等多维监管机制,实现案件办理“全流程、全链条”监督。2025年3月,省司法厅抽查法律援助卷宗优良率达100%,案件质量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
深化宣传引导,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力
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结合“安心行动”“法援护苗”“法援银铃”等一月一主题内容,组织律师、公证员等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工地等场所,通过现场咨询、法治讲座、模拟庭审等形式提供“沉浸式”普法服务。创新“互联网+法援”宣传模式,制作普法动画、案例短视频20余部,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累计播放量超50万次。2025年以来,全市开展线下法律援助活动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6万余份,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
济宁市将持续深化“法护微光”品牌内涵,聚焦“精准化、智能化、便民化”目标,推动法律援助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以更高质量的法治服务保障民生福祉、护航社会发展,让“法护微光”照亮更多困难群众的维权之路。(来源:济宁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作者:李亚丽)
(责任编辑:王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