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因其独特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解决方式,而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成为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01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使人民调解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身处一线的人民调解员依照该法及时、高效、妥善地解决民事纠纷,使全国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感人故事及典型案例。为此,本频道特推出《人民调解》系列报道,欢迎投稿——
本网2014年8月18日讯 通讯员周乐亮 张美良报道 近日,清朝著名的“六尺胡同”故事在贵州省三穗县雪洞镇再次重演,成为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杨某和杨某某系叔侄关系,两家房屋相邻,双方于20年前因宅基地界线争执导致关系紧张,常因一些小事闹得鸡犬不宁,互不相往来。经多次申请村调解未果后,杨某申请到镇人民政府要求调解。纠纷受理后,司法所工作员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
据杨某反映,自己跟杨某某父亲是同胞兄弟,60年代已将宅基地分好,杨某住老房子,杨某某父亲住新房子,两家之间有一条0.5米的通道,方便寨邻群众出行,该通道也成为双方宅基地的界线。如今杨某某将房屋拆掉重新建房,其屋檐已经越界,占用了杨某上空。杨某某则称,自己父亲与叔父杨某某虽已将宅基地划分,但叔父杨某后来才建伙房,不仅占用了通道,其伙房的屋檐越界占用了杨某某上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为了解事实真相,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实地查看,走访当地知情人了解情况。由于土地现状已改变,证人只能凭印象进行指认,无法说服当事人。调解人员根据现状,运用亲情、邻里团结重要性等方面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现场向当事人讲解清朝著名的“六尺胡同”典故进行开导教育,指出了为鸡毛蒜皮小事虽争了一口气,却伤了和气,实在不划算,得不偿失。
通过调解人员4个多小时说服教育,最终双方明确了交界线并栽上界岩,一致同意以交界为中线各让出0.5米,确保通道达1米宽,任何一方不得占用,并在协议书上签字捺印。事后,杨某、杨某某在一起吃了“和气饭”,僵持几十年的叔侄关系得到了缓和,维护了邻里团结和基层社会稳定。(贵州省三穗县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