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11月16日讯(彭天会)2018年,筠连县人民调解工作始终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引领,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筠连县脱贫攻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421次,预防矛盾纠纷460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631件,调解成功2629件,调解成功率99%,基本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
一、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人民调解队伍素质
(一)完善制度机制,把好调解员入口关。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员选任、聘任制度,制定《筠连县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调解员准入门槛和负面清单。积极吸纳律师、仲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医生、教师、专家学者等社会专业人士和退休法官、检察官、民警、司法行政干警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退休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人员培训,把好业务关。大力实施“知识大培训,素质大提升”工程,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人民调解培训体系,重点做好人民调解岗前培训,充分落实日常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2018年,组织人民调解员代表21人到德阳、南溪学习、参观、培训;组织人民调解员参加全国人民调解大讲堂视频培训300余人次;县司法局组织人民调解员培训11 次,800余人次;各司法所组织人民调解员培训共54次,达3200余人次。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基层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为精准扶贫工作保驾护航。2018年2月,筠连县司法局、筠连县法院、筠连县司法局巡司司法所被宜宾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塘坝乡川丰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黄宇、张家俊、鲁雄、陈广松、蔡建德被评为先进人民调解员,杨云、杨顺成被评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二、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民调解基层基础
(一)加强实体平台规范化建设
1、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入56万元完成了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10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其中包括筠连镇、大雪山镇、乐义乡、高坎乡、龙镇乡、蒿坝镇等6个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完成了60%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包括10个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2、全面完成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投入23万元完成了蒿坝、乐义、龙镇、高坎、高坪等5个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部完成了18个镇(乡)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3、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完成了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完成了18个镇(乡)及50%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二)着力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
1、普及使用移动APP。全面普及四川省人民调解简易案件办案平台移动APP及“随手调”移动APP使用,有效提高调解办案效率,第一时间对矛盾纠纷隐患进行决策、处置和录入,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善用OA系统人民调解平台。(1)通过平台建立人民调解人员数据库,不断完善和更新调解人才数据,及时充实和优化调解人员;(2)及时录入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和调解案件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平台信息统计分析,优化调解方式,有效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效率和调解成功率。2018年筠连县司法局OA平台在线率、OA系统平台人均登录数、公文上网数、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及人民调解等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列。
三、强化机制载体,提升人民调解服务水平
(一)构建省际边界联调协作体系,促边界和谐
积极与云南盐津、彝良等县沟通联系,合力构建边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协作机制,认真落实“联防、联调、联治”,做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纠纷共调,把边界矛盾纠纷调解从“几不管”、“各自管”变为“都来管”、“共同管”,已成功调解省际边界矛盾纠纷60余起。
(二)打造特色苗乡调解委员会,促苗乡和谐
主动联系县民宗局与团林、联合、高坪等三个苗族乡沟通交流和探讨,结合苗乡实际,动员当地“乡土法杰”积极参与,在人民调解中参照传统的“族规”、“家法”,共同引导和推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和人民调解制度20余项,打造独具苗乡特色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个苗乡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76%左右提高到98%以上,既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更利于民族团结和繁荣。
(三)完善医疗纠纷专业调解机制,促医患关系和谐
近年来,医患纠纷频发,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筠连县完善医疗纠纷专业调解机制,依法开展医患纠纷调解,化解矛盾。今年来,筠连县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共现场接待医疗纠纷咨询58件,成功调处了19起医患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维护筠连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创新成立家事调解委员会,促家庭和谐
今年,筠连县司法局创新成立家事调解委员会,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筠连镇金凤村、五凤村、海丰村、前丰村、五凤村家事调解委员会相继挂牌成立,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自5月以来,共受理家庭矛盾纠纷12件,调解成功11件,调解成功率达92%,调解达成协议11件,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1件。自创新家事调解委员会并开展工作以来,涉及相关信息在中国普法网、四川普法网、宜宾新闻网等各大媒体得到广泛宣传和推广。
(五)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促社会和谐
今年7月,筠连县司法局会同县委群众工作局(县信访局)共同构建“访调对接”工作机制,成立了 “筠连县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 ,同时依托司法所设立了信访联系窗口,在部分村(社区)设立了信访联系点,化解纠纷于苗头。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成功调解信访纠纷18件,有力促进社会的稳,实现矛盾不上交。此外,会同公安机关全面开展“公调对接”工作,2018年,成功调解公安机关委托移送案件52件,为筠连平安建设、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强化调解实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让人民调解指导职能全力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大局,尤其是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和县委统战部、县依法治县办等部门联合出台具体措施办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积极发动全县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与贫困村签订免费法律顾问协议书,法律顾问担任兼职人民调解员,指导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脱贫攻坚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
2018年1月,县司法局到高坎乡红旗村扶贫走访时了解到,贫困户王孝书煤矿务工受伤赔偿问题两年来到处奔走多次找相关部门及人员但一直未得到任何解决,这成为影响脱贫攻坚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对此,筠连县司法局迅速介入,积极联系协调高坎乡党委政府及工商、安监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多番与煤矿企业磋商和调解,最终达成11万元的赔偿协议,并已履行4万元。一起多年未解决的信访案件终于得以圆满解决,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筠连县司法局积极思考人民调解怎样服务于脱贫攻坚,为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涉法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对涉及劳动争议、民工工资等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对涉及贫困户的问题,进行服务回访,涉法问题引导依法解决,指明解决途径,对解决结果进行跟踪,使贫困户脱贫中感受到法律阳光的温暖,同时让法律知识在人民调解过程中产生经济价值,达到人民调解助力精准扶贫社会效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法律后盾。(四川省筠连县司法局)